文档详情

小儿推拿手法教学课件.pptx

发布:2018-05-11约4.34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儿推拿;;一;;手法操作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注意事项;;(一)定义 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的。它属于螺纹推的范畴。根据其操作形式的不同,有直推,旋推,分推之别。 1、 直推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做直线推移。 2、旋推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做旋转推移。 3、分推法:两手拇指螺纹面同时操作,由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同时推移。;(二)动作要领 “轻而不浮,快而着实”,指推时穴部有推移感,但不推动皮下组织,速度宜快,150-200次/分。 ;(三)临床应用 功能特点是推以通之,即开通关窍,疏通经络,祛除邪气,调节脏腑,适用于小儿各种疾病的治疗。其中,直推重在祛邪,多为清法;旋推重在补虚,多为补法;分推即分阴阳,重在调和人体的阴阳。 ;(一)定义 将拇指和其他手指对称用力,连续一紧一松的拿起某一穴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称拿法。 (二)动作要领 动作缓和而有连贯性。力宜适宜,避免突然性。   (三)临床运用 拿法是具有强心通络之功,即拿以强之。小儿主要用于惊风。昏迷等危重病症抢救及推拿收尾。常用穴位有肩井、合谷、承山。 ;(一)定义 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紧紧附着于穴位做和缓回转的揉动。 除用食指指端外还可运用鱼际部或掌心或掌根做揉法。由于所用部位不同,故分别称之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是指揉法。根据操作形式不同,分为旋转揉和往返揉。 1、旋转揉法:用指端吸定于一定部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2、往返揉法:用指端吸定于一定部位,作前后或上下的往返揉动。 ;(二)动作要领 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手指不离皮肤,力宜轻揉均匀,速度宜快,200~280次/分钟。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揉以散之,即具有理气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之功能,多用于胸胁腹部胀满疼痛、食积、呕吐、发热、便秘,甚至昏迷,惊风等病症的治疗。 ;(一)定义 用指尖或螺纹心按压穴位上的称按法。 (二)动作要领 按而不动,逐渐向下用力,力量适度,避免过猛而产生抵触。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按以止之,即有止痛、止呕吐、止咳喘、止泻等功能。临床上单独使用较少,往往与揉法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 ;(一)定义 以手掌或指(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檫,称之摩法。 ;(二)动作要领 手指用力宜轻柔,节律均匀,动作协调,与皮肤形成摩擦尤如盲人导物状。120~150/分。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疏通气机,缓解疼痛,消食导滞。多用与食积、虫积、腹痛等病证治疗。中脘、神阙为常施穴位。 ;(一)定义 以指端或掌根,鱼际等处在皮肤上由甲方沿着一定的方向通过直线或弧线运达乙方的称运法。 ;(二)动作要领 此法与推法相似,但较之推法宜轻宜慢,摩擦而行,深部组织不被带动,同时弧度面积也较大。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运以祛之,即运正祛邪。运法小儿多施于上肢的穴位,且往往与掐法相结合。如惊风、翻眼者:小天心——(运掐)——内劳;腹泻呕吐者:虎口——(运掐)——总筋;脾胃不和者:运脾(土)——入肾(水),运肾(水)——入脾(土)。 ;(一)定义 用双手掌挟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且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称为搓法。搓法小儿少用。临床上以捻法代之,即仅以两指对称用力搓捻。 ;(二)动作要领 1、双手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 3、移动要慢 搓法用于上肢,要使上肢随手法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若在脐部用手往返搓摩,则叫搓脐。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搓以除之,即活筋脉,除麻木。小儿多施于手指关节部。主治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病症。 ;(一)定义 用手挟住某部位的两端进行可能范围(顺势)的前后、左右摇摆的称摇法。 (二)动作要领 动作缓和,用力由小渐大,由轻渐重,自慢而快,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生理范围内。 (三)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是是摇以活之,即活利关节,主要用于四肢关节、颈项、腰部。;(一)定义 拇指指甲刺入穴部的称掐法。 (二)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