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二十四节气和地球运动-2017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原卷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 PAGE \* MERGEFORMAT 1
PAGE \* MERGEFORMAT 1
母题十六:二十四节气和地球运动
【母题来源】2017天津卷文综地理6-7题
【母题原题】
(2017?天津卷)我国A市某中学(图5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7.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见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2.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3.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影响因素为( )
A. 空气水汽含量 B. 风速
C. 太阳高度角 D. 日出日落方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最初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发明的。下表为二十四节气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1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立冬
11月7~8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
冬至
12月21~23日
小寒
1月5~7日
大寒
1月20~21日
4.惊蛰和霜降节气与哈尔滨实际物候相比
A. 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 B. 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提前
C. 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错后 D. 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提前
5.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B. 由于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 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D. 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陕西省汉中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4月模拟))“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某地关于小麦种植的谚语“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体现了
A.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7.“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后,我国华北地区
A. 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白昼时间渐短
B. 雨水增多,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C. 正午太阳高度渐大,白昼时间渐长
D. 白昼时间渐短,地球公转变慢
8.古代主要通过“圭表测影”确定节气,汉中正午日影长度最接近且较短的两个节气是
A. 惊蛰与清明 B. 大雪与小寒
C. 白露与寒露 D. 芒种与小暑
(【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六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4月联考)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武汉的李华发现,家里朝南的阳台在立春这天的正午不再被南楼遮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