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关键词: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在我市,下面我建构式生态课堂合作学习的主张并非始于今日,从古以来即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我采用了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
第一步,认真观察学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看哪些学生能表现出,胆大心细,各方面比较积极的。找出9个这样的学生,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作为小组长的人选。
第二步,组长挑选组员。把班组长除外,把剩余的学生按学习程度分为几个层次,每个组长从每个层次中挑选相等数量的学员,这样使每个小组的整体学习程度大致相同,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
第三步,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小组整体的位置确定,让组长为自己的组员安排座位,以树立组长的权威,利于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同时在安排座位时,尽量做到,学习程度好的之间能接触,还能带动一部分学习上有困难的。座位对面坐,便于交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来定,前后黑板都用起来。
第四步,组长与组员合作完成本小组的名称,小组公约,学习口号,小组目标,竞争对手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教学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但是如果不假思索,每课必用就会走入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好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成效。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2、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有的教师每节课都用,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在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活动而活动。有些同学草草应付了事,然后各行其是,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3、 合作无序。 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4、合作问题过于简单。 在教学中也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照讨论不误,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5、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6、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7、 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8、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弃。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变成了“一言堂”,失去了合作的意义与价值。9、 合作学习没有结果。 合作学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