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规划高校结构布局初步构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7
基于区域经济规划的高校结构布局初步构想
(摘 要)
一、“三大经济圈”发展构想及“五点一线”开放战略思路
(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构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较量突出表现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及沿海沿边沿路产业集群的竞争。城市群、产业群的崛起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辽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向出发,着眼于推进构筑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着眼于实现区域内及区域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升整体实力;着眼于增强区域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能力,明确提出了建设“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构想:充分发挥我省城市密集的优势,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和大连东北最大港口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沈大产业(城市)聚集带为纽带,将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带紧密相连,把辽东半岛城市群构建成一个开放程度高、整体竞争力强的国家级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同时加快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以港口城市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三大区域板块。
(二)“五点一线”开放战略思路
“五点一线”开放战略,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岸线港口资源优势,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全面采撷我省海岸的5个重要节点,通过若干主业特征突出的经济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依靠港航经济带动临港经济、沿海经济带动腹地经济,推动辽宁对外开放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三)“三大经济圈”发展构想与“五点一线”开放战略的互动关系
三大经济圈发展构想与“五点一线”开放战略,是保证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能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根据经济地理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辽宁全省划分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开放区和以港口城市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的辽西沿海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圈”。另一方面,按照“五点一线”战略规划,营口可以为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提供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大连长兴岛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建设,将进一步提高辽东半岛的开放程度;而丹东和锦州及葫芦岛则分别从东西两翼,进一步增强对内陆地区的辐射作用。特别是根据客观需要而制定的“飞地”政策(见辽宁省政府《关于进口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第十一条),将为朝阳、阜新两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契机。实施“五点一线”战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更深程度地带动我省三大经济区的发展,实现沿海与腹地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三大经济圈”发展构想和“五点一线”开放战略对辽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影响
辽宁“三大经济圈”和“五点一线”的经济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总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求省域内高等学校合理分层与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满足“三大经济圈”和“五点一线”经济发展规划对不同地区人才总量、人才的层次、类型和规格的多样化需求;
——要求高等学校增大学科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突出对“三大经济圈”和“五点”上重点发展产业及优势产业的人才供给,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避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结构性失调;
——要求建立起配合“三大经济圈”和“五点一线”发展的主导高校群,利用高等学校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与服务水平。
——要求高等教育系统从省域一体化、开放化、多样化的角度出发,提升整体综合实力,在强化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结构布局优化调整,解决我省高等教育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突出性矛盾,为高等教育下一阶段的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奠定结构性基础。
具体而言,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布局的提出以下新的要求:
——理顺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引导省域内各类高等学校合理分层与定位,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规避高校发展中的办学趋同与盲目升格问题;通过科学测算公、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确定公、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比例关系,优化省内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理顺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增大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避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结构性失调以及偏面追求学科发展上的“小而全”、“大而全”现象。
——理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新经济发展规划对人才总量、对人才的层次、类型和规格的多样化需求,避免由于盲目发展所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
——理顺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建立起配合不同经济区发展的主导高校群,加大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与服务水平、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辐射,规避高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