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浅析我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救助机制.doc

发布:2018-06-02约5.97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浅析我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救助机制 浅析我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救助机制 摘要: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势复杂且气候多变使得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并且灾害频发,加上人口众多,一些突发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不容小觑,给受灾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也难以抹灭。本文通过对我国突发自然灾害的类型与特征的介绍,对我国的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救助机制做浅层分析,并得出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突发性自然灾害 社会救助 一、引言 自然灾害是地球表层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并超出人类社会控制和承受能力而形成的危害人类社会的事件。这是人类依赖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成灾的,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自然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灾害链加大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因此,完善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机制并提高应变能力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之一。 二、我国突发自然灾害的类型与特征 (一)类型 (二)特征 1、成因复杂 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构造运动强烈且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尤其以风沙、黄土、岩溶地貌分布的地区灾害多发。同时,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受季风控制下的气候不稳定地带,平均每年遭热带风暴侵袭 次数达6—7次,寒潮入侵3—4次。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防、抗、救灾能力各地不一。 2、种类多、频率高且强度大 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详细情况已见表1。此外,我国有史以来就是地震频发的国家,46%的城市以及许多重大工程设施分布在地震带。登陆台风平均每年6—7次,居同纬度大陆东部首位。2155年中(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5年)发生水旱灾害1750次,其中大旱灾1000多次,大水灾600多次。每年大小崩塌、滑坡数以百万计,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现在全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城市有70多个。我国有20多个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速度最大可达180mm/a,有200个县、市发现了地裂缝。干旱也威胁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我国已有236个城市缺水,今后全国缺水面积可能超过300亿平方米。土地风蚀沙化面积局部控制,整体扩展,目前沙漠化土地扩展速率每年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3、灾害群发 等级高,强度大的灾害总会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并且有的灾害像大旱、虫、瘟疫等灾害比较容易群发。历史上因灾害群发导致的惨剧数不胜数,更有甚者,灾害并发导致民不聊生,引发农民大起义,明朝灭亡。 4、地域分异明显 旱灾主要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水灾多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沿河两岸;台风多见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沙暴多发生于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南、西北;滑坡、泥石流集中在地貌二级阶地上且以西南地区最盛。 5、多发与少发交替 根据气候变化规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气象灾害与气候灾害相当严重的时期。自唐山地震后我国大陆一度平静,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地震活动又趋频繁。未来气候变暖,不仅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滩涂及其他资源,而且使区域水热配置关系重新组合,必会加重一些地区环境灾害。 (三)突发自然灾害的危害 一是人员伤亡。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国因灾死亡4150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截至9月25日12时,69227人遇难,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二是财产损失。自然灾害给群众的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公共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如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8451亿元人民币。还有,2013年4月,除去芦山“4.20”大地震的经济损失,我国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70.6亿元。 三是心理影响。自然灾害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目睹灾难、肢体残疾、亲人逝去给受灾者心理上的痛苦和创伤是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1978年唐山市精神病院普查确认,因地震导致的反应性精神病有108例,占各类精神疾病的2.4%。 四是环境破坏。根据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数据,汶川地震导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0.7%下降为30.2%;森林生态系统及珍惜野生动植物遭受严重创伤;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降低30.24亿吨。 三、我国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机制的不足 从近几年的我国南方雪灾、“5.12”汶川特大地震、西南冬春连旱、玉树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雅安大地震等等突发自然灾害中我国的社会救助情况来看,主要看到了以下一些救助机制的不足之处: 第一,法制建设有待完善。首先,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