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章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ppt

发布:2017-06-18约1.82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1 概述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压缩数字化语音占用频带的工作,也就是在相同质量指标下,努力降低数字化语音比特率,以提高数字通信系统的频带利用率 语音压缩方法有DPCM SBC ATC CELP MPLPC VQ ADPCM ADPCM在更低的码率下(16-8kbps),质量明显下降 6.2 DPCM基本原理 P141 6.2 ADPCM基本原理 P142 极点预测器 预测误差滤波器 重建滤波器 6.3 自适应预测 P145 按短时统计相关特性求出短时最佳预测系数 前向自适应预测算法和后向序贯自适应算法 后向序贯自适应算法 6.4 自适应量化 P146 为了量化器始终能处于最佳状态或接近于最佳状态,量化器的量化电平、分层电平应能自适应于输入方差的变化。 前向自适应量化:根据输入方差 后向自适应量化:根据前一时刻输出数字码或量化器输出值 附加1: 语音压缩编码 原理框图 附1.1 语音编码技术概述 语音编码:移动通信数字化的基础 第1/2代蜂窝系统根本区别 语音编码的意义: 提高通话质量 (数字化+信道编码纠错) 提高频谱利用率 (低码率编码) 提高系统容量 (低码率,语音激活技术) 附1.2 语音编码分类 附1.3 语音编码分类 波形编码:将时域模拟话音的波形信号进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形成数字语音信号---《现代通信原理》 编码速率较高,16k~64k 包括:PCM,ADPCM,?M,CVSDM,APC等 占用较高带宽,适合有线 参量编码:基于人类语音的产生机理建立数学模型,根据输入语音得出模型参数并传输,在收端恢复。 编码速率较低,1.2~4.8 kbps 包括各种线形预测编码(LPC)方法和余弦声码器 语音质量中等,不满足商用要求 混合编码:波形编码+参量编码 (LPAS) 包括GSM的RPE-LPC编码和VSELP编码 附1.4 语音编码的标准 G.711 PCM (64k bps) G.721 ADPCM (32k bps) G.722 7kHz带宽64k bps速率内的音频编码 G.723 6.3k/5.6k 双速率多媒体语音编码 G.728 16k bps 语音编码 LD-CELP G.729 8k bps多媒体语音编码 附1.5 语音编码的发展 极低速率语音编码,600bps 高保真语音编码 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 新的编码分析技术: 非线形预测 多精度时频分析技术(子波分析技术) 高阶统计分析技术 附1.6 线性预测编码的原理 原理:模型化人类语音信号产生的机制,提取模型参数,并且只传输模型的参数。 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 语音的产生,声带和声道 不同语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激励源和声道不同 声音分类:浊音和清音 发声过程 口腔和鼻腔形成时变滤波器 附1.7 清音和浊音 清浊音信号 清浊音频谱 附1.8 语音产生模型 语音模型的建立:1. 产生激励,2.响应 模型参数:基音,共振峰频率及强度,清浊音判决 低码率编码 码率降低有限 合成的语音波形失去了自然度和音质 附1.9 LPC语音编码 使误差均方最小,可求得一组预测系数{ak}, 传送:预测系数,基音周期合增益,清浊音判决 附2 图像编码 变换: 编码 附2.1 图像压缩标准 可压缩的原因 已有的标准 附2.2 编码与变换、量化 * * 第6章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语音编码器 波形编码器 参量编码器 频域 时域 非差分 子带编码 自适应变换域编码 差分 PCM DPCM ?M 连续可变斜率?M ADPCM APC 线性预测编码 声码器 信道声码器 共振峰声码器 倒频谱声码器 语音激励声码器 多脉冲激励LPC 码本激励LPC 矢量和激励LPC 周期脉冲发生器 随机噪声发生器 G 时变数字滤波器 清/浊音开关 声道参数 基音周期 为什么要变换和量化 变换 量化 熵编码 具有优良频 率特性的滤波器作 变换工具,有利于得 到平稳的能量分布, 有利于进一步的 量化处理 原始信号的 信息损失主要发生 在量化阶段,好的量 化能以尽可能少的 量化误差换取 最小的码率 + = 高 质 量 编 码 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