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
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直观演示法、鉴赏法、设疑讨论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一)、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预习检测,初步感知
通过预习检测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初步感知。由于学生了解不够全面,教师可对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等做补充说明。
幻灯片展示检测题
1.给下列生字加拼音
蓊郁 点缀 踱步 袅娜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琐屑 脉脉 独处 参差
2.本文的作者是谁?我们学过他的什么文章?他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学生回答时课件展示字音及作者图片、简介)
(三)导入新课,进入意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我设计的导语是(同时利用课件出示荷花图片)
导入语:
说起荷花,你也许会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也许也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荷花纯洁高尚的佳句,那么这篇文章中的荷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欣赏原清华园荷花池的幽美景观,去追寻作者寄托的情思吧!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出示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图,播放配乐朗诵视频。
自学指导:(一)请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努力营造优雅宁静的氛围。
(二)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三、赏析语段,品味语言
(一)诵读、鉴赏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4.齐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自然段(仿照第4自然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4.齐声朗读第5自然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四、成果展示 教师点拨
在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板书总结归纳(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
教师的启发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比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这些启发问题和思考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