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目标】
1.?了解郁达夫、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梳理文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两篇文章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4.?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朗读法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导入,教师提示:看完视频中的景色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相信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面对秋天,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哀叹;杜甫眼里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代伟人毛泽东赞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面对荷塘,杨万里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而朱庭玉却看到“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今天,我们走进郁达夫和朱自清,看看他们笔下的秋与荷,又会具有怎样的一番景致。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1.了解作者
《故都的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沉沦》(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集:《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转以散文为主。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言志表意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览胜记游散文,诸如《踪迹》《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书怀抒情散文,诸如《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指摘时弊散文,表达了朱自清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
2.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于是游山玩水,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下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3.疏通字音
活动二:整体感知
1.结合本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浏览《故都的秋》,把握作者郁达夫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围绕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写故都的秋味的浓烈、酣畅,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热爱之情。
2.概括《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感受到了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但心中仍然摆脱不开现实带给自己的淡淡哀愁。作者以此抒发了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彷徨和苦闷的心情。
3.分析行文结构。分别制作《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思维导图
【任务研读一、枝叶关情,寓情于景】
感情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作者借外在景物把感情抒发出来,将感情融入具体的客观事物中,这种选择适宜的事物来表达感情的手法就叫借景抒情,而情与景的交错出现、互为蕴含则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写景散文的名篇,《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中又有哪些情感呢?这些情感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
活动一《故都的秋》如何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