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1、背景: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镐京
②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周朝统治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专制主义:它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言,地方服从中央(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发展历程:秦汉形成,汉到元发展,明清顶峰和衰落。
⊙体系下的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该制度的本质(实质):皇权至上(君主专制)
一、形成背景:
(一)秦统一全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政治前提
1、过程:
(1)兼灭六国(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
(2)开疆拓土:①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②开凿灵渠、平定岭南,设置置县(南海、桂林、象郡)
③征“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定
②加强了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1)确立:秦始皇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特点:①责权明确,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②互相牵制,皇权至上③丞相位高权重
3、郡县制度
(1)形成和发展:
①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②全面推行: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主要内容: ①郡—县—乡—里
②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3)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 ①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③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奠定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基础
(5)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①划分标准: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
②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官位、封土世袭,独立性强,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听命于中央;
③影响:分封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④所处时代:分封制处于奴隶社会,郡县制处于封建社会。
三、形成的影响
(1)积极:①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格局
⑤有利于国家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2)消极:① 中央集权的使用失度(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
②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和相权)
1、演变的过程:
(1)汉朝:中朝制度(汉武帝时期)
①中朝(皇帝近臣)——决策机构 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②作用:丞相失去决策权,皇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概况:三省: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②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到加强。
(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①措施:A.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行政权
B.设枢密使,分割军事权
C.设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②作用:分散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2、演变的趋势(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央和地方)
1、演变的过程:
(1)秦朝:郡县制
(2)汉朝a、初年: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
b、 汉武帝:“刺史”制度
①概况: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②刺史职能: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演变:东汉:州——郡——县,刺史由监察官员变成行政官员。
(3)唐朝:道——州——县三级 (4)宋朝:路——州——县三级
(5)元朝:行省制度
①概况:行省—路—府—州—县(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