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军行(王昌龄.doc

发布:2020-03-09约1.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军行 教学目标: 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诗歌大意。 理解古诗各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从军行》。 背诵古诗《从军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各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从军行》。 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那么哪些同学愿意背一下?(指名背诵学过的古诗) 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来学习一首体现古代将士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古诗,好吗? 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你喜欢这幅画吗? 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板书课题:从军行 王昌龄 全班齐读课题。 师:今天,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战争的岁月,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感受一下那浓浓的爱国情怀。这首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了解边塞诗,作者简介。 (1)认识“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他们的一些诗称为边塞诗。 (2)简介作者及题目《从军行》 王昌龄(约698——756),唐代著名诗人,字少白,京兆长安人。中过进士,做过官。安史之乱时被杀害。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从军行的意思是:跟着作战军队一起行进。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今天学习的是第四首。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示范《从军行》诗歌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在聆听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示生字:孤、遥,并要求学生用生字扩词。 学生跟读 分组朗诵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再读古诗。 理解古诗意思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长云:满天都是云。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2)大意: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玉门关。 3)那么大家知道这个“暗”字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吗?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得艰辛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师: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表现了驻守孤城的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破。 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 楼兰:汉代西域小国,在今新疆境内。诗中借指侵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2)大意: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师:“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的漫长,战事的频繁,战斗的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为了国家表达战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 9、学生齐读诗歌大意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10、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诗的意思。 1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四、诗歌总结 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守卫边疆将士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五、欣赏吟唱诗歌,并背诵诗歌。 六、学生欣赏边塞图片和古诗。 七、作业布置: 1、收集与边塞有关的诗歌。 2、抄写古诗《从军行》。 八、板书设计: 从军行 (唐)王昌龄 渴望收复失地长云 暗 雪山 渴望收复失地 孤城 望 玉门关 百战 穿 金甲 楼兰 破 才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