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障问题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障问题的探讨
摘要:在新农合制度大力拓展的背景下,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及医疗保障现状存在大量问题。如何使这一特殊群体真正实现“病有所医”是建设留守老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现状、参与新农合困境着手,为完善其医疗保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新农合;医疗保障
社会转型的加速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等方面转移。由于自身经济状况、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很难举家迁移到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渐渐形成儿童、妇女和老人三个特殊的留守群体,而老人则更容易成为照看家园、维持农业生产的最终留守者。在我国新农合制度大力推广的背景下,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状况并不乐观。
一、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现状
(一)健康状况
子女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面临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另外,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要照护孙辈,由本应接受照料者转变为提供照料者,更加重了留守老人的身心负担。沉重的劳动负担和生活压力、较差的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及不完善的农村医疗条件等使得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而且在留守老人中有许多老人属于亚健康,其中女性和中、高龄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更不理想。
(二)生活照料
子女的外出使得留守老人获得的照料微乎其微,很多老人处于“照料风险”中。在生活中留守老人及配偶承担最主要的照料责任,亲属也会提供一些照料支持,但能力微弱。邻居、同辈等地缘关系网络成员虽能够在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扶助、就医和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这种支持力度也同样微弱。同时,村集体和政府严重缺位,并没能为留守老人提供照料支持。另外,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社会化照料服务机构发展落后,有限的资源只能勉强保障农村“五保户”,留守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料。而社会也未对留守老人问题引起关注,留守老人也更缺少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关爱。
(三)精神慰藉
与物质赡养相比,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具有很大程度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载体,子女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现今的子女却往往把对老人的赡养仅理解为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却忽略了老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对于留守老人来说,子女的外出时间长、回家频率低、在家停留时间短减少或阻断了亲子间的交流,以打电话为主的方式也因其局限性并未成为情感互动的最有效途径。同时,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外出造成的精神生活空白又很难从社区公共生活或与其他群体的交往中得到补偿,致使很多留守老人陷入精神赡养危机。
二、留守老人参与新农合的困境
自2003年在全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民参与数量不断增加,然而,留守老人参与以及从该制度中切实获得好处的人数却并不乐观。致使留守老人参保获益难的阻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经济收入低,参保持续性难保证
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经济收入低。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自己及配偶的劳动收入,大部分留守老人通过从事农业或其他副业自养,但这些收入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时甚至不能自养,农村留守老人中多于40%的人属于贫困状态。他们之中也只有少数获得过政府帮扶或其他社会支持,大部分留守老人并不在农村“五保户”及特殊困难户的扶助范围之内。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收入水平、贫困线标准都已相应提高,但留守老人经济困难,受保障水平有限的现状依旧未得到实质改变,这就为留守老人参与新农合的长期可持续性带来考验。
(二)报销程序繁琐使获益受阻
新农合制度的各项参保手续、报销流程等较繁琐,且患者与医疗机构间存在信息交流的不对称,使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村老人在参保获益过程中极为被动。很多老人不清楚各项费用是否在报销范围内,甚至没有清楚的保险意识,加之缺少子女的协助就更难理解。而在报销过程中,各部门不能及时下发补偿金,使因病虚弱、行动不变的留守老人参保获益的有效性大减,挫伤了留守老人参保的积极性。此外老人们因农时或照顾孙辈不愿意或无法多次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他们会有“报销的钱还不够路费”此类抱怨。
(三)慢性病、康复保健等花费得不到有效补偿
留守老人整体健康状况较差,很多患有各种慢性病,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病等,且他们的疾病别患病率顺位比较特殊,患椎间盘疾病比例更高,可能是日常的劳动负荷大导致。这些疾病很难治愈且需长期护理,这大大增加了家庭医疗支出,很可能成为老人家庭最重的负担。而我国的新农合以“大病统筹”为主,很多慢性疾病、中草药及康复保健器械等并不在补偿范围。很多贫困留守老人只能用最廉价的方式来维持可以忍受的极限,只有病情恶化、更为严重时才接受治疗。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的情况时刻威胁着老人们的生命。
(四)村镇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有限
农村地区医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