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研究: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P19
2、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相关研究的基本程序是,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上测量每个被试的数值然后以计算相关系数的方式来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P17
3、实验研究:在教育心理研究中,用实验研究来探讨因果关系,研究者通过有计划地操纵一个或一些变量,然后观察和测量某一感兴趣的变量变化,揭示因变量的变化是否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从而确定二者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P18
4、图式: 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P29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儿童大约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P32
6、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P44
7、替代强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P119
8、负强化: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P108
9、普雷马克原则: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形成的心理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P108
10、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予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P122
11、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将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其中效能期待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P120
12、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模仿学习,就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13、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P137
14、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动地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验结构形成的过程。)P140
15、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教材,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教材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P150
16、上位学习: 指已有的若干概念较为具体,而新概念是较为一般、更为抽象的概念,这时新旧概念的关系就属于上位——下位关系。P147
17、下位学习:指新学习的概念较原有概念更为具体,这时新旧概念的关系就属于下位——上位关系。
18、自主学习: 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习寻求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进行讨论评价。
19、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学生之间小组协作或其他自由合作方式,围绕教学中某一主题或任务,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协商、辩论、角色互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建立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20、有意义学习: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象、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表象建立的符合逻辑关系的联系。)P145
2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间的规则和原理等。P183
2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P184
23、智慧技能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指导个体“怎么做”,是学生掌握概念、规则并将其运用于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过程性认识。P217
24、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话句话说是在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P258
25、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