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流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流动 跨国公司是指具有全球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化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它是随资本的输出而出现的。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一个国家与他国之间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资本转移、输出与输入。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直接投资(FDI)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情况 一、FDI的增长 二、FDI的流向 三、FDI的来源 第二节 FDI的动机与理论 一、FDI的动机 需求因素 竞争因素 成本因素 国家政策 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是基于其拥有的垄断优势 垄断竞争来自于三个方面: 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产品差别、商标等 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技术、资金和管理等 企业 拥有的规模经济 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的新生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时期。 在产品的新生期,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 在成熟期向其它发达国家转移 在标准化时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某些市场失效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以至于企业在让渡其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通过市场交易的内部化消除中间产品交易的失效现象。 内部化的收益:交易成本最小化;协调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长期供需关系;消除买卖双方的不确定性;利用中间产品市场的势力,形成垄断优势;通过转移定价,规避政府干预,转移资金和逃避税负等。 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四)边际产业扩张论 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 经济相对领先的国家将其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转移到东道国,东道国通过吸收母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其在这些产业上的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 说明了20世纪70年代在亚洲出现的从日本→“四小龙” →东盟→中国→越南的产业转移过程及与之相适应的直接投资,即所谓的“雁行模式。 二、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四)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继承了垄断优势和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又引入区位优势,构成了该理论。 企业之所以对外投资是基于的三种优势: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一)资本相对过渡积累理论 由前苏联学者阿勃利兹伊利提出 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与采用较新技术的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现象,由于产业间的差距,出现了在其现代化工业部门远远未达到规模效益下的,结构性供给过剩乃至个别行业或企业的“相对过度资本积累”或“相对“资金富余”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二)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基于与其市场特征密切相关的比较优势 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在其民族产品海外生产上的优势 低价位产品营销战略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年由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其技术形成过程中也包含着内在创新活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将引进的技术与其要素价格和质量相结合,从而形成优势 与其供给和需求相结合形成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优势 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而形成的优势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 一、对东道国的益处 资源转移:资本、技术和管理 增加就业 改善国际收支 二、对东道国的负面影响 对竞争的不利影响 对国际收支的不利影响 对国家主权和自主性 三、FDI对母国的影响 1.有利的一面 改善国际收支 增加就业 获得有价值的技术与资源 2. 不利的一面 国际收支恶化 减少就业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福利分析 结论: 资本流动使两国要素收益率均等化并使世界总产出增加 资本输入国:工人收入上涨并大于资本所有者收入下降的幅度 资本输出国:资本所有者收入上升并大于工人收入下降的幅度 第五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是指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及在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交易活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产生的原因 1、确保生产连续性的重要渠道 2、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必然结果 3、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4、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5、解决公司内部各利益中心之间矛盾的产物 二、内部贸易的正面效应 促进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 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 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 解决公司内部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 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不确定风险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