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摘要] 目的:报道输注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反应类型和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静脉输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共126例,主要为药物热,皮肤过敏,头昏,腹痛、腹胀等。轻者停药症状即可消失,重者须经对症处理。结论:我院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报道少且轻。临床应注意药物作用的两面性、药物合理配伍和警惕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以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217-02
《神农本草经》指出,“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名医别录》称,“葛根无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1]。自1993年卫生部批准葛根素注射液用于临床以来,其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在临床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值得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共发生静脉输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不良反应126例。年龄54~75岁,平均(65.39±5.46)岁。男78例,女48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3例,脑梗死32例,冠心病26例,突发性耳聋12例,高血压3例,血管神经性头痛1例。
1.2 不良反应表现
共355例次。其中发热64例次(18.03%);皮疹49例次(13.80%),其中后背部皮疹16例次(4.51%)、全身皮疹23例次(6.48%);头昏36例次(10.15%);瘙痒21例次(4.62%);面部发热35例次(9.86%);面部、指端发麻31例次(8.73%);颜面水肿29例次(8.17%);面色苍白、出冷汗28例次(7.88%);腹痛、腹胀18例次(5.07);喘鸣12例次(3.38);血压降低11例次(3.10%);寒颤9例次(2.54%);血糖增高7例次(1.97%);转氨酶升高5例次(1.41%)。
1.3发生时间
①皮肤反应,如面部、指端发麻,局部或全身皮疹或瘙痒,颜面水肿等19例发生于初次静脉滴注3 min~3 d,10例发生于20 d后已停止滴注时,13例在再次使用时。②18例在静脉滴注3 d内发热,24例在3~7 d,22例在再次使用时,其中9例伴寒颤。③36例头昏发生在静脉滴注各个过程中,其中有15例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11例血压降低。④35例在静脉滴注各个时段面部发热。⑤18例腹痛、腹胀均发生于3 d后。⑥29例次颜面水肿发生于静脉滴注3 min~3 d。⑦7例在静滴5 d后血糖增高。⑧12例在1~3 d发生喘鸣。⑨5例转氨酶升高均发生在5 d后。
1.4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过敏药物及对症治疗。
2结果
大多数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停药症状即消失。23例皮疹者经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缓解,局部皮疹不退者涂敷地塞米松霜剂;12例喘鸣者予以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者立即平卧,11例予以吸氧,其中2例经小剂量升压药滴注后迅速缓解。上述反应除皮肤瘙痒持续时间较久外,其余均在停用药物后1~4 d恢复。
3 讨论
3.1葛根素临床作用与不良反应
葛根(radix puerariae)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葛根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黄酮类,其中大豆苷、大豆苷元和葛根素含量较多。葛根素系从野葛或甘葛藤根提出的一种黄酮苷,化学名为8-β-D葡萄吡喃糖-4’,7-二羟基异黄酮。动物试验表明,它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具有降血糖、血脂、抗氧化、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1-2]。现在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视网膜血管阻塞、突发性耳聋、眩晕、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疾病。
临床观察发现,葛根素毒性较轻,不良反应亦较少。主要有发热、过敏反应、头昏及头痛、血管性水肿、腰胀及腰痛、转氨酶升高、急性血管内溶血、过敏性休克等[2]。江庆华报道,不良反应有药物热(77.14%),皮肤过敏(54.29%),过敏性休克和死亡(5.71%),溶血反应(11.43%),腹痛(17.14%)和腰痛(11.43%)。罕见不良反应有急性血液三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而死亡等[2]。本院所见与上述报道一致,但发生率较报道少且轻,主要为药物热占18.03%,皮肤过敏占13.8%,头昏占10.15%,腹痛、腹胀占5.07%,未见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反应。
3.2 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注意事项
3.2.1 注意药物作用的两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