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对普及历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稿.pdf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戏说对普及历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稿
第一篇:戏说对普及历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稿
《戏说对普及历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定义:
戏说:戏说是一种在尊重事实、合理想象的基础上戏剧化地处理
某种题材的具体细节过程,使得最终成品更加生动形象、丰富精彩的
艺术表现手法。
普及:普及是取其广度而非深度。
关键:
一:从【戏说的影响力】角度:A:对个人
有兴趣去看;简单易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B:对社会
以新的方式叙说历史,引起历史热,促进知识的传播
死咬不放点:
戏说历史并非篡改历史,而是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历史更加生
动形象,更加具有趣味性。
中心论点:
1.加强兴趣,通俗易懂2.古代靠戏说普及历史3.虽然戏说有
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是符合大众审美观,能使大众接受。新的方式解
说历史,便于常人理解、记住更多的历史,有助于历史发挥它真正的
作用,反思历史,以史为鉴。
一辩稿:
戏说,按辞海解释,即是一种在尊重事实、合理想象的基础上戏
剧化地处理某种题材的具体细节过程,使得最终成品更加生动形象、
丰富精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普及历史,则应关注其广度而非深度。
无可否认,戏说注重言辞的趣味和表演的生动,必定没有正史的
严谨性和真实性。但复旦大学历史教授周振鹤先生说:“没有文学性
的历史令人觉得面目可憎。”仅仅依靠晦涩难懂的正史难以向大众普
及历史。事实上,戏说从古至今都在向广大人民普及历史方面起着莫
大的作用。在古代,平民百姓目不识丁者大有人在,那他们从何了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历史呢?只有通过听着说书人评说历史,或是欣赏历史话剧了解历史。
有了这些生动幽默的历史戏说,民众才能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
事传承下去,,诸如鸿门宴、霸王别姬、火烧赤壁等等等等。也因此,
不识字的人们也能笑谈古今事,煮酒论英雄。
如今虽然正史易得,但有多少人会去啃枯燥乏味的正史?一般民
众还是通过欣赏生动有趣的戏说,如《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
儿》、百家讲坛等来了解历史。这些戏说不仅让我们知悉历史的框架,
还由于它们的趣味性而易于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进而研究正史。
综上所述,戏说具有普及历史的正面作用不容置疑。倘若没有戏说,
很可能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咯。
有人会质疑历史戏说不真实,然而,普通民众并非研究历史之人,
无需太过于拘泥于真实性。比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草船借箭、
借东风、义释曹操虽然是子虚乌有之事,然而赤壁之战的记载却大致
准确,曹操的确南征、孙刘的确联合、周瑜的确放火、曹操的确败退。
这些虚假事件是在保留正史记载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合理想象,并未
影响到历史事件的因果逻辑,所以老百姓从戏说得知的历史是比较准
确的,至少人们并未因戏说而认为项羽打败刘邦、刘备光复汉室吧。
有人可能会说一些作品,诸如《甄嬛传》、《寻秦记》、抗日剧
描写的是虚假的历史,误导了大众的历史观。然而这些作品并不算在
戏说范畴内,这些作品不是没有尊重历史事实,严重脱离现实,就是
虚构绝大部分故事,或者兼而有之,这与辞海定义不符,只能算是影
视作品或文学作品的一种。
因此,戏说并非胡说八道,一定有其历史依据,而其通俗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