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三章--碎屑岩储层》-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包括砂砾岩、砂岩、粉砂岩以及未有胶结好的砂层,其中又尤以中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储层分布最广、储油性最好。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为主,所谓粒间孔隙是指具有颗粒支撑的碎屑岩在碎屑颗粒之间未被杂基充填、胶结物含量较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 此外还有:次生溶蚀孔隙,晶间孔隙(因胶结物重结晶而造成),矿物的解理缝,层理缝,层间缝等等。 但具体孔隙类型的划分,各家观点不尽相同。 邸世祥(1991)根据孔隙产状和溶蚀(溶解)作用的分类方案,将孔隙按产状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又从溶蚀作用角度相应的分出四种溶蚀类型,共8种类型: ⑴ 粒间孔隙 ⑸ 溶蚀粒间孔隙 ⑵ 粒内孔隙 ⑹ 溶蚀粒内孔隙 ⑶ 填隙物内孔隙 ⑺ 溶蚀填隙物内孔隙 ⑷ 裂缝孔隙 ⑻ 溶蚀裂缝孔隙 按产状 从溶蚀作用角度 典型孔隙类型模式图 二、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一)碎屑岩的矿物成分 碎屑岩的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它们对储集层的物性影响不同。 一般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储集物性好,这主要是因为:长石的亲水性比石英强,长石表面的薄膜比石英厚且不易移动,其次石英抗风化力强,表面光滑而长石抗风化力弱,表面常有次生的高岭土和绢云母,易于吸附油气,甚至吸水膨胀堵塞油气。 因此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的储油物性好,但是,若长石砂岩中的长石颗粒风化弱,其储油物性同样可以较好。 (二)岩石的结构 沉积物沉积时所形成的粒间孔隙的大小、形态和发育程度主要与颗粒的粒径、分选程度、磨圆程度和填集程度有关。 根据目前资料统计表明:理想等大颗粒的岩石物性和粒径无关。但在复杂的自然界中一般孔隙度随着粒径的加大而减小,而渗透率则随粒径的加大而增大。这是因为细碎屑磨园差,颗粒支撑比较松散,而粗碎屑在搬运同样距离时,磨园好沉积时排列紧密,故而细碎屑比粗碎屑孔隙度大,但细碎屑孔喉小,流体渗滤阻力大,故其渗透率较粗碎屑又低。 除了粒径外,岩石的分选对其物性影响也很大,分选差,则细小碎屑充填在大碎屑的粒间孔隙和喉道之中,使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降低。 此外,渗透率和碎屑岩颗粒的轴向有关,垂直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往往小于平行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渗透率最好的方向往往平行于颗粒的主要走向。 (三) 成岩后生作用 成岩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度影响很大、很复杂。对岩石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压实、压溶、溶解、胶结等作用。 压实作用就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物作用下变致密的过程。 压溶作用可形成次生溶洞或溶孔。 胶结作用主要是指地下水中的成分沉淀而形成的,从而导致物性变差。但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不同,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也不相同。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