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某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_secret.doc

发布:2018-01-18约7.26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建铁路xx至xx(xx)线ZQ-VII标 xx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编制: 审核: Xx项目部 Xx xx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一 、隧道概况 xx隧道是xx铁路重点控制工程,隧道位于xx省xx县境内,东起xx县义和镇,西至xx县东北210国道附近,与五里店无定河特大桥相接,路线大致呈东西走向。隧道起讫里程为DIK247+255~改DK259+385,属于特长隧道,为本线重点控制工程,共设四个斜井,隧道最大埋深190米左右。xx隧道设计为双线隧道,线间距4.4m、4.53m之间变化。 隧道进口至DIK247+433.59位于直线上,DIK247+433.59~DIK248+397.71位于半径为5000的曲线上,DIK248+397.71~改DK256+744.95位于直线上,改DK256+744.95~DK257+832.98位于半径为4500的曲线上,改DK257+832至隧道出口位于直线上。 隧道进口里程DIK247+255处路肩高程为920.671m,出口里程DK259+385处路肩高程为837.625m,隧道进口至DIK248+500为10‰的下坡,DIK248+500至改DK2249+200为3.5‰的下坡,改DK249+200至改DK256+000为5.2‰的下坡,改DK256+000至改DK257+950为10.5‰的下坡,改DK257+950至改DK258+950为11‰的下坡,改DK258+950至隧道出口为3‰的下坡。其中改 DK247+231.25~改DK247+268.75,改DK248+451.25~改DK248+548.75,改DK249+187.25~改DK249+212.75,改DK255+960.25~改DK256+039.75,改DK258+890~改DK259+010,均位于半径为15000的竖曲线上。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一)工程地质特征 1.地形地貌 隧道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主要为黄土梁峁丘陵区,大致呈东南高、西北低趋势,海拔860~1085米,地形起伏较大,“V”型冲沟发育,冲沟处大多基岩埋深浅,局部基岩裸露,其他地段基岩埋深相对较大。由Q3和Q2风积黄土梁,峁延绵不断,黄土峁常成斜坡外凸的圈顶状,黄土峁、梁经雨水冲刷剥蚀后,有形成许多深沟陡坎、陡壁。沿线黄土峁及冲沟两侧多辟为耕地,村庄稀疏,人口密度较小。 2.地层岩性 xx隧道通过区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1)新黄土、冲洪积(Q3al+pl)细砂、圆硕土,中更新统风积层(Q2eo1)老黄土、三叠系上统(T3)砂岩、泥岩、泥质砂岩及沙质泥岩,各地层分述如下: (1)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1)新黄土:浅黄土,软塑~坚硬,土质均匀,大孔隙发育。 (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细砂:砖红色、灰黄色、棕红色,中密~密实,潮湿,局部夹小砾石,岩芯呈散状。细圆砾土:灰 白色、灰黄色,密实,潮湿,呈圆棱状,泥沙充填。 (3)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层(Q2eo1)老黄土:褐黄色、棕黄色,硬塑~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土质较均匀,局部见蠕虫状及星点状钙质物及钙质条带,偶见姜石粒径10~35mm。 (4)三叠系上统(T3) 砂岩(W3):灰白色、清灰及灰绿色,沙质结构、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心呈饼状、碎块状。砂岩(W2):灰白色、清灰色,局部夹沙质泥岩,沙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岩芯主要呈短柱状、柱状。泥质砂岩(W3):灰白色、深灰色,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软,厚度小。泥质砂岩(W2):灰绿色、灰褐色,砂质结构,薄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泥岩(W3)深灰色,薄层状结构,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 3地质构造 隧道所经地区在大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之陕北台凹东翼,属单斜构造,区内构造行迹微弱,主要表现为一些走向南北的平缓雏区构造,期内中部可见一组北东南西向延伸的平缓雏皱紧南部较老地层中有皱段构造行迹的显示。测区范围内未发现有较大的构造形迹,地层呈舒缓波状占布,倾向北西,倾角2~10°。 (二)水文地质特征 1.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本地区地形起伏、高差大,降水稀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河流均具典型的雨洪特征,流量、水位与降水量成正比,动态极不稳定,降水多以地表水排走而补给地下水者甚少,为水量贫乏区。本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2场地水文地质特征 地表水 本隧道地貌形态为黄土梁峁丘,沟谷密集,地形陡峻,地势起伏较大,黄土呈帽状披覆于基岩之上,地表水体排泄畅通。冲沟内大部分无地表水,局部地段有由砂岩裂隙水渗出而形成小溪和涓流,流量甚小,仅在雨季洪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