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盐商和慈善事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津盐商与慈善事业
摘 要:天津盐业自古有之,盐业的生产、运销也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并造就了一批资财丰厚,家业富足的盐商。这些盐商不仅在天津的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天津还兴办了一系列慈善事业,在诸如育婴、恤嫠、济贫、免费施种牛痘、施粥、义冢等常规慈善事业以及突发事件如水旱灾害等发生时的应急救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盐商经营慈善事业除了受到儒佛道思想的影响以外,还为了保护家产,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关键词:盐商;慈善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0)03—0074—05
天津盐业自古有之,盐业的生产、运销也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长芦盐区由于滩涂广阔,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所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作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盐业,历代王朝一直实行专营,直到明代,从“开中法”到“折色法”,再到民制商收,食盐官营的政策才逐渐有所改变,完全变为民营,即由官府向灶户和贩盐者发放特许凭证,并征收一定的盐税,制盐者凭证生产,贩盐者也凭证到指定行销区域销售,而且这种“引岸专商”制度还具有世袭性。清代天津的盐业进一步发展,在天津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康熙年间长芦盐运署移驻天津以后,天津的盐业得到了更大发展。当时天津盛产的长芦盐,既裕国税,又应民食,运销范围北达长城以北,南到黄河以南。直隶、河南180余个州、县所需民盐,均由天津盐商供应。由于贩盐获利丰厚,天津民间财富急速膨胀,造就了一批富商大户。盐业也成为天津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繁荣了天津经济。
随着盐业的发展,盐商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资财丰厚,家业富足,成为天津社会上财势显赫的豪富。据道光年间的统计,天津县城及其周围有住户32761户,其中绅衿和盐商仅为1025户,占总户数的3.1%,而其中盐商更占其中的一小部分①。天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八大家② 中的高、黄、杨、张主要依靠盐务起家,获取大量的社会财富以后, 这些盐商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著名的水西庄的繁华,昆曲与京剧在天津的发展,地方教育的繁荣都与盐商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同时,盐商及其组织芦纲公所在天津兴办了一系列慈善事业,在诸如育婴、恤嫠、济贫、免费施种牛痘、施粥、义冢等常规慈善事业以及突发事件如水旱灾害等发生时的应急救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以个人或家族身份参与了城市的慈善事业或活跃于城市的慈善组织中,而且还以长芦盐商集体的名义活跃在天津城市慈善舞台上,对各类慈善活动或官方创设的救济组织积极捐输,在许多慈善团体中都留下了盐商的足迹。据有的学者不完全统计,从天津建城到1911年,在城市的140余件(次)公益和慈善事业中,天津盐商参与捐资的就达到60多件(次)①。如育婴堂、育黎堂、延生社、同善救火会、育婴堂分堂、保赤堂牛痘局、恤嫠会等均是由芦纲公所资助的。“津门好,善事出芦纲。千领共捐施袄厂,百间新建育婴堂,丸药舍端阳”② 形象地道出了芦纲公所的种种善举。
一、参与设立常年性的慈善机构
天津的长芦育婴堂成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由盐商筹办。当时,直隶各州县水灾严重,天津被水尤重。受皇帝委托,长芦盐政征瑞经办赈灾,在此过程中,遇见弃婴命人收恤,后与长芦稽都转商量,在镇海门(天津东门)外建立育婴堂,以天津著名善士周南樵(即周自邠)主理育婴堂事务。每年拨付经费5000两到7000两不等,经费来自长芦商捐,计划收养婴孩二三百名。周南樵去世以后,育婴堂的堂务一直由“邑绅之公正廉明者”③ 负责管理。1870年代,因为天津周围水灾严重,收养婴孩日益众多,因此在附近扩建,所需经费由地方士绅和盐商捐助。光绪初年,育婴堂迁至南斜街,名为育婴新堂。
长芦育婴堂在1907年迁入新开河北岸的新址后,面积扩大,占地70亩,建房355间,宣称以“保存弃孩之生命,实行家庭之教育,并振兴女学,发达女工,养成女子之人格,预备完全之妇德”为宗旨④。育婴堂设立了女工厂、蒙养院、女子半日学校和女医学堂。女工厂招收13岁以上身体强健能吃苦耐劳的女孩入厂,蒙养院收养4岁至8岁的幼儿,女子半日学堂招收9岁至20岁的女子,女医学堂招收21岁至36岁稍有文化知识的女子。民国初年至1929年,长芦育婴堂收养规模在100余人到300余人。
北伐胜利后,全国统一,国家实行强化统治。到1930年,天津市政府亲自接管了育婴堂。育婴堂自成立以后直到1907年一直由长芦盐商经办,1907—1910年曾一度由官方接办,到1910年又由盐商经办。到1928年10月长芦五纲总被扣押在南京,影响到育婴堂的经费拨付。鉴于这种情况,长芦育婴堂被市社会局接办,并进行了一系列从组织到规则、堂务的改革。但由于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