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学生教育理论.ppt

发布:2017-03-01约9.97千字共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学生教育理论 内容提要: 1.学生教育对我国传统德育在新形式下的一种扩展,包括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等基本内容。 2.学生教育的操作模式与策略 重点:学生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教育的操作模式与策略。 难点:学生教育的操作模式与策略。 第一节 学生教育概述 一、学生教育的含义 学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对学生教育的传统看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方面的教育。这种看法的依据是: 二、学生教育的任务 1995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成长为共产主义者”青春期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和性观念。 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调节,培养健全人格;矫治心理障碍。 职业指导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使学生获得社会各种行业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第二节 学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 二、青春期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 四、职业指导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学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三)理想教育 (四)道德教育 (四)道德教育 (五)劳动教育 (五)劳动教育 (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纪教育 二、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是在青少年迈入青春期前后,根据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实施青春期教育的主体可以是家庭、社会和学校,而其中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较为系统、全面的青春期教育的最主要承担者。 (二)性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性德育,就是培养一个人使之符合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做一个男人、做一个女人所要遵从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性智育,就是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卫生、性生殖等的知识教育。 性体育,乃是旨在使男性、女性在身体上得到最健康的发展的教育和训练。 性的美育,就是塑造美的男人、美的女人。 (三)各年龄阶段的性教育 1.儿童的性教育 2.少年的性教育 3.青年的性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它包括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它各种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 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而言,大致有三方面: (1)开发心理潜能。 (2)完善心理调节,培养健全人格。 (3)矫治心理障碍。 四、职业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教育是指对未来就业人员,主要是对处于在学校学习阶段的青少年的一项今后就业或职业选择所进行的咨询服务及教育。 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普通中学职业指导教育内容如下: 第三章 学生教育的操作模式与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二、青春期教育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职业指导教育模式 一、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其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饶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方式,从而使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模式是由理论假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构成 1.理论假设 首先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提出如下假设。 (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其间大体经历了6个阶段,每一阶段道德推理都有所不同。 (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实践操作部分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①道德两难问题 ②作为教材的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 ③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来源 ④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⑤道德中的深入性提问 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贡献 该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育模式,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用的研究模式。此外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