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篮球教学问题及方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高职院校篮球教学问题及方法【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讨,尝试通过引入新型教学方法来改善和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核心在于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篮球教学的中心角色。
【关键词】建构主义; 领会教学法; 设疑诱导法;多元整合程序法
篮球运动同时具备对抗性、竞技性、复杂性等特点,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身体上处于运动的最佳时期,但是在智力和心理上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篮球运动的教学模式上必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予以强调。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篮球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出一点拙见。
一、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现状的错位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目的是给人以生理或心理等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的目的则更着重于对于受教育主体的体质方面的改善。然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现状却显示出了其与教育目的本身的错位。这种错位主要体现在受教育主体的被动性上。从二十世纪末开始风行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教育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的。而现实中的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知识灌输和训练安排,而无法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许多学生对于所被教授的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所知寥寥,笔者所在院校的女子篮球比赛当中,24秒违例、球回半场等基础错误频频发生,这不能不引起对篮球教学的反思。由于缺乏主动性,对篮球运动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除了在体育课上进行有限时间的篮球运动外,课余几乎没有任何练习或是比赛。这对于要求持续性的体育教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的偏差
作为体育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篮球教学,现有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重复。这当然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于篮球运动的基础过于薄弱所致。除了少数热爱篮球运动或者拥有篮球方面身体和技能优势的体育特长生外,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经验几乎为零。但是他们对于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却是十分的热衷,都期望在竞技体育中能够战胜同侪,获得较高的认同感。因此拥有这样心理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枯燥乏味的篮球基础教学课程时,就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不服从和厌恶感,这也是篮球教学无法进一步深入学生内心、形成运动习惯并最终实现学生体质的普遍提高的重要原因。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刻板
由于体育教学设施的不足和体育教师人数及水平的参差不齐,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的过程当中,多数情况下仍然延续以往的由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再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的方法。这无疑忽视了学生各自能力的不同,也由于教师自身条件不同,导致学生不能够完整的掌握所有动作要领。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无法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高水平指导,因此只有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其热衷于学习和进行篮球练习,才可以解决现有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的缺失。
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的方法革新
1.通过领会教学法提升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积极性
领会教学法起源于英国,成熟于香港,二十世纪末被引入中国大陆教育界。其核心内涵在于强调球类运动的本质特点和战术意识,通过分析理解各个技战术动作在实际运动竞技当中的不同含义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篮球运动相关知识技能的热情。领会教学法以学生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角色,通过对运动项目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所学篮球运动的整体概括和相关规则;通过技巧的分析讲解和演示来让学生深刻记忆并理解该动作在实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瞬时决断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在运动中的大局观和全场意识。以上三方面的最终效果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篮球教学当中去,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主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篮球运动的基础知识,避免犯低级错误,还可以培养更广阔的视野,不只是用身体打球,还要用脑子打球。
2.通过设疑诱导法改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技能认知
设疑诱导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在篮球教学的过程当中,避免教师采用灌输性的知识教授和刻板的动作演示,而是通过课程前段的简单提问和回答,让学生对于教学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其探索篮球运动中的未知问题。也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体育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进行三大球教学训练的课程中,采用了诸如在课程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分析不同的篮球运动对于人体不同肌肉组织的要求的模式。结果证明,学生通过回答此类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篮球运动各个技能动作以及战术安排对于个体体质和整体配合的要求。从而更加明确了进行篮球运动对于自身的益处和对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3.通过多元整合程序法加强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参与
多元整合程序法强调将篮球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教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是零散地传授相关篮球运动知识或是刻板地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