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PNF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人民卫生出版社;目 录;重点难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定 义;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
利用较强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好的部位)来易化较弱的运动模式(功能较差的部位)。
正常的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顺序发展。
只有在控制好头部、躯干的控制后,方可恢复远端的运动或精细动作。
;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
反射的活动对于动作的维持与再学习是极其有益的。
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
动作发育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正常运动与姿势的维持取决于肌肉的“协同作用”。
主动肌与拮抗肌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肌肉的离心性收缩的能力等。
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
四肢的运动与头部、躯干的运动相互影响。
四肢运动功能发育的顺序:
双侧对称性→双侧非对称性→交叉性功能→单侧运动模式。
在具体治疗中,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
通过反复的刺激与易化提高患者对某一动作掌握的能力。
利用语言、视觉与环境,使患者能把所学到的动作真正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
反复刺激和重复的活动可促进和巩固对动作的学习与掌握。
通过促进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
当某一动作重复到可自由支配与调节时,对运动的学习便到达了目的。
把ADL的动作细化,做为每一动作训练的目标。
在治疗中,同时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与平衡反应等来易化动作的完成。;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连续诱导
扩散
后续效应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人民卫生出版社;扩 散;后续效应;时间总和;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基本手法技术;7. 体位和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
8. 言语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 )
9. 视觉(vision )
10. 模式(pattern)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引状肌抓握
可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大部分PNF技术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 (Gellhorn, 1947);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 (Gellhorn, 1949)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
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
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阻力(resistance);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
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
对一肢体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他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
固定肌:强肌
运动的对象:弱肌
操作点:调节运动的部位;当肌纤维被动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
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
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力量
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
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
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①激活关节感受器;②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③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 分类;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①激活关节感受器;②促进关节的稳定;③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④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 分类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
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
人的神经生长与运动发育顺序
强调的时序
增强某组肌群在某个关节活动范围收缩的能力
促进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运动
由身体较强的部位,易化肌力较弱的部位;治疗师面向患者肢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