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于BSC与SHT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立基于BSC与SHT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一。引言
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管理时代,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企业看来,企业战略的作用在于培养一种独到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最终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制定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仅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企业战略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有学者指出只有好的战略是不够的,90的公司失败于不能成功执行战略,因为企业执行战略主要是对过去经营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并不涉及对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经营活动过程的指示和引导。因此,企业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跟踪、评判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并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和管理手段。因此,构建基于战略管理、财务与非财务维度的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与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与修正,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管理人员绩效度量及激励机制建立与完善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本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支撑理论1.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
Ansoff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Ansoff(1965)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Freeman(1984)给出拓展了的利益相关者定义,认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一观点成为80年代后期乃至90年代初关于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一个标准范式。Grant(1991)把利益相关者按照对企业具有的威胁性与合作性分为四类:①支持型:支持组织目标和行为的利益相关者;②边缘型:对企业威胁性和合作性都不高的利益相关者;③反对型:最令组织和经理们头疼的对企业威胁性高,合作性低的利益相关者;④混合型:可能成为支持型,也可能成为反对型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认为,企业是其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结成的一系列契约,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协商、交易的结果,无论是投资者、管理人员、员工、顾客、供应商,还是政府部门、社区等,他们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除了股东以外,企业也应当向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在企业治理过程中要兼顾内部和外部有关权益主体的利益。
2.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
近十年来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在全球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不但改变了传动的运用单一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评价思想,而且把战略放在了公司管理过程的核心地位。平衡计分卡有两个主要的基本概念,其中第一个概念是强调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与组织目标、战略相结合,将公司的战略与目标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帮助管理者将企业的战略计划,与营运及预算等作业流程整合,把企业的财务及物质资源作整体规划,建立战略目标与资源配置相配合的机制,以达成企业的营运目标(KaplanNorton,1992;Clarke,1997)。平衡计分卡的第二个基本概念,是突破传统单一财务指标的衡量项度,即仅依据投资报酬率及每股盈余等财务指标,来判定组织绩效的模式,而改以财务(FinancialPerspective)、顾客(CustomerPerspective)、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erspective)、学习及成长(InnovationandLearningPerspective)等四个维度,去衡量企业的营运表现,将组织的目标与战略,连贯成一致的战略管理系统(GaryJeff,1996;KaplanNorton,1996;Clarke,1997)。
三。基于BSC与SHT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企业价值选择探讨作为企业战略和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企业价值选择一直是战略管理学者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研究在企业价值理论(EnterpriseTheoryOfValue)的研究视角基础上确立了“价值增长最大化”(MaximumValueGrowth)的说法,这些研究指出,在特定期间企业通过劳动力和资源的战略优化,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