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5年注册会计师 CPA 会计 基础班 讲义 课件 视频音频.doc

发布:2017-09-02约2.18万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投资性房地产 ●近年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2分左右;   ●重点难点归纳:   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债券。    第一节 流动负债   一、短期借款等的核算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及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的核算,一般了解即可。   1.短期借款的核算思路:   ●取得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期末计息时   借:财务费用等     贷:应付利息   ●实际支付利息时   借: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到期偿还借款时   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2.应付票据:指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企业购买材料等时开出商业汇票,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实际支付票款时   借:应付票据     贷:银行存款   ●如果是带息票据,则计息的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3.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业务不多的企业,可不单独设置该科目,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但在会计报表中应分开列报。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一)内容   1.交易性金融负债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负债,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   (1)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组合中有某个组成项目持有的期限稍长也不受影响。   (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项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2.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首先,对于包括一项或多项嵌入衍生工具的混合工具,企业可以将整个混合工具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嵌入衍生工具对混合工具的现金流量没有重大改变;   (2)类似混合工具所嵌入的衍生工具明显不应从混合工具中分拆。   其次,对于混合工具以外的金融负债,只有能够产生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才能将该项金融负债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产生更相关会计信息的情况包括:   (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二)会计处理      【例题1·单项选择题】企业对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应转入的会计科目是( )。   A.其他业务收入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营业外收入   [答疑编号5731090101] ?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转入营业外收入。   【例题2·多项选择题】下列有关金融负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企业应将所有衍生工具合同形成的义务确认为金融负债   B.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初始计量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其账面价值   C.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D.对于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   E.以摊余成本或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资本公积   [答疑编号5731090102] ?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选项A,应剔除财务担保合同、套期工具等特殊情况;选项B,交易费用应计入投资收益;选项E,以摊余成本或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负债,比如应付债券、长期借款等其终止确认时,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是计入当期损益的。      三、应付职工薪酬   (一)职工薪酬的涵义和内容   1.涵义   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如工资)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也属于职工薪酬。   2.职工的范围   职工包括三类:   (1)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   (2)未与企业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