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课身边变化品社新.ppt

发布:2017-11-18约2.24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购物票证知多少 王玲家正在装修房屋,他在帮助家里整理东西时,从旧屋堆中找到一沓(dá)票证……她拿了去问爸爸:这些是什么票呀?于是,引出了爸爸的一段往事回忆。 爸爸的回忆 几十年前,有很多日常生活的物品都是凭票证定量供应的,票证有许多种,有时有票证也不见得就能买到东西,尤其是食品之类。 那个时候,我小学还没有毕业,常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拿着肉票起早去买肉。那是一个很冷的日子,北风吹着雪花从灰暗的天空飘落下来。凌晨3点多钟,我们就冒着风雪赶到菜市场。 卖肉的故事 尽管我们到菜市场已经够早的了,可是肉食摊位前早已排上了队,真后悔来晚了。我的一个小伙伴卖肉非常有经验,他知道哪个肉案有谁买肉,卖肉速度是快是慢。这个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供应的鲜肉有限,为了确保自己不失手,所以我便跟着他,他站在哪队,我就站在哪队。 由于天气太冷,有不少人离开队伍,以物代替人排队,多数是竹篮,也有一些是砖头。我们学着别人的模样,也把篮子安放在队伍中,然后找一处避雪的地方,蹲在那里闲聊。接近天亮时,人越来越多了,队伍越派越长。这是关键的时候,只要稍不注意,就会挤到队伍之外,所以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于是我们都回到了队伍中间,一个挨一个靠得紧紧的。 卖肉的师傅出现了,菜市场的人更多更乱,人潮给人的感觉简直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大家互相拥挤着、争吵着、尖叫着,有些年龄更小的人被挤疼了,变有哭有喊。我夹在人群中被力气大的人一会推到这边,一会有推到那边,连站都站不稳。后来,我终于被挤出卖肉的队伍。 案上的肉很快就卖完了,小伙伴们举着篮子挤出来,个个兴高采烈的,只有我的篮子里空空的。我踏着雪扫兴的回到家里,满怀委屈地向妈妈诉说卖肉的经过。妈妈看着我,笑了笑说,买不到肉不要紧,能平安回来就好。 多少年后,我都在想,那个漫天飞雪的清晨,一个人只需经历一次,便永生难忘。 当年票证有多少 20世纪初60年代、70年代,排队购买些日常生活的物品是经常发生的事。有时光拿钱还买不到东西,还必须凭借各种票证。那时购物的票证,多得让人闹不清。诸如粮票、布票、棉花票、肥皂票、煤票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小采访 让我们来当一回小记者,就30多年前人们日常生活物品供应的情况,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并将采访内容记录下来。 米或面______千克 食 油_______千克 肉 类______千克 布 ________米 煤________千克 欧阳明、吴辉等同学采访了爷爷和奶奶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那个年代人们购买日常用品要用票证? 讨论会 1.收集以前购物的各种票证。 2.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购物票证张贴在白纸上,布置成一个专栏在教室的墙壁上展示出来。 欧阳明、吴辉等的问题引起了同学的热烈讨论。 三四十年前,我国的经济还相当落后。国家为了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后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人或按户发放各种购物票证,于是凭票证,于是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刘祖耕的家在安徽农村,他常听家里的长辈们说起几十年前的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的事,什么是生产队?什么是劳动工分?他找到以前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队长的李老爹。老爹给他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生产队的工分 20世纪初的60 年代和70 年代,我们村是一个生产队,队里的农民劳动的报酬是按工分来计算的。 大家都说工分是农民的命根,年终凭工分分粮,凭工分算钱。生产队根据农民身体的强弱和干活体力气的大小,将全队里的人分成三六九等。劳动一天,年轻力壮的男人可得10个工分,妇女仅得8工分:;身体较弱、力气不足的人叫做半老力,只能得5个工分,至于老弱病残和年纪小的人所得的工分就更少了。 每年秋收以后一结算,有的农民凭10个工分还挣不到一角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只能挣得20多元钱,平均每人只能分到100多千克口粮。这样还能有什么积极性?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今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责任田就是每户农民负责耕种的田地。 责任就是农民包产到户的耕地。农民只能使用责任田但不能买卖土地。责任田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你知道什么是责任田吗?责任田归谁耕种?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近期我们准备在班级黑板报上办一个“我们家的责任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