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范进中举作者简介素材2北师大版.doc

发布:2025-03-04约1.09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始终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化。这种教化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到经史、诗赋。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抗拒的心情,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心情的增长而加速散尽: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卑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把家搬到了他所宠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窘况,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他对仕途也失去了爱好。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殊的人物。

但生活的志向原委在哪里,这对吴敬梓仍旧是艰难的课题。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堕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觉得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处”,才是挽救士风的途径。他晚年曾专心于经学,认为这是“人生立命处”(《文木先生传》),并曾著《诗说》(已佚)。他的这种努力,与时代风气是一样的。清代重实证的经学,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具有同教条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学相对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来改造社会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锡瑞论清代“经学复盛”的缘由,谓“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指八股)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经学历史》)。

当然,这种以古老经典为依据的思想学说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极有限的,它对于吴敬梓也只是一种晚年生活的寄予而已吧。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验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而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容也是后人窜入的,这主要是两大块:一是三十八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萧云仙在青枫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汤镇台野羊塘大战为核心的故事。这两部分偏离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思想倾向与全书不合拍,艺术性也很差。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