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5.《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66.《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②鉴:古代的镜子。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移动。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⑤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⑥“艨艟”:古代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⑧中流:江心。
诗词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67.《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题:写。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官府,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以气味或烟气烤制物品。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诗词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游客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68.《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游园不值――想游园却没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②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爱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⑥ 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解读】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很长时间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又可能是爱惜青苔,担心被游人踩坏,从而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简单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ji一声)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69.《乡村四月》翁卷(juǎn)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译文
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杜鹃在烟雨朦胧中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中心思想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70.《墨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