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易见回血法 一次性输液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如下: 调节器高调法 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 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 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 排气后将输液管前端返折,挤去前端几滴液体,固定好返折处,穿刺针刺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 三 非握拳穿刺法 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 拳心呈空虚状态 ,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 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病人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四静脉定位仪的使用 原理: 静脉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以吸收激光中的红外线,静脉显示为阴影,可以很清晰的显现并区别于周围组织。AV300是合格专业医护人远的专用仪器,是对正规医护培训和实践的补充,不应该作为静脉定位的唯一方法,也不能代替医护人员对静脉视诊和触诊的定位评估的作用 适应范围 1、只显示周围静脉 2、不易触诊或视诊的静脉 3、儿科、老年科或者长期输液静脉损伤的人员 4、如果静脉深度超过7mm,皮肤状态不佳,毛发过重,皮肤表面严重皱起或者皮下脂肪组织肥厚,易造成静脉不显示 操作流程 1、选择血管:将AV300置于穿刺部位皮肤18厘米之上(18-30厘米) 2、协助固定:选择好静脉后,助手拿过仪器,操作者空出双手 3、按规范穿刺:按照静脉输液操作规范,对患者实施常规静脉穿刺 4、评价标准:穿刺成功,一针见血,没有给患者带来痛苦 特点: 1、操作简单,不需预先调试;灵活操作 2、不需接触患者,防止交叉感染,可反复充电,操作时不需连接电源 3、患者活动中,仍可操作,显示静脉的位置(帕金森综合症) 五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穿刺后无回血,外撤针头时见回血,则说明穿透血管,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止血进行补救。 指压扎穿部位止血: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见回血后停止撤针。 方法1: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先以指重压1 min左右,然后打开输液器,此时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 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成功率达90%。 方法二: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再将针头平行进针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在做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五 逆行穿刺: 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 逆行穿刺好固定 血管利用率高 适合逆行穿刺 六 无痛注射穿刺方法 手背静脉穿刺首选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手背桡侧静脉穿刺时痛感明显于尺侧 合适针头 一般儿童选用4.5 ~5.5号,成人7 ~8号 大角度进针( 60° 左右) 进针的长度与穿刺疼痛程度呈正比 以0.3到0.5厘米为宜 六 进针角度的选择 传统静脉:15°- 30°角 一般病人:45°或接近45° 老年浅小静脉穿刺:35°角 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10~15°角 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超过40°角 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10~45° 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20~30°角 七 静脉穿刺固定方法 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八 拔针的技巧 一轻、二快、三按压 掌握拔针的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 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 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时。 选择合适的按压方式 一般患者 3分钟以上 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当针眼完全凝血后,应告知患者勿用力活动血管,以免引起血管处针眼出血,出现皮下血肿 顺血管方向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