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丰裕社会与国际主义风格;一.丰裕社会的形成;
从40 年代末期到50 年代初期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两个对抗的集团,世界进人了漫长的“冷战”对峙时期。为了扶植一个强大的西欧,以及联合其他西方盟国组成的反共集团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美国对西欧各国以及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和复兴计划,加上西方各国人民极其迫切希望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企业和人民同心同德,通过不长的时间,得到比较显著的成果。
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开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人了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描述的丰裕社会阶段。
;2.二战后设计在西方各国的发展状况:
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注意到设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50 年代和60 年代中,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拟定了自己的设计政策,特别是德国、日本、英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由国家的立法机构,比如国会、议会通过立法程序,把设计作为国家政策确立下来,从而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少数几个国家在这个大变动时期没有采取政府立法等积极的行政措施来促进设计的发展,很快落后于其他国家,最典型的是法国和英国。;3.美国设计对战后西方各国以及日本的影响:
第一,美国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的如火如荼,产生了众多的设计大师,并涌现了一些重要的独立设计事务所,设计事务所在战后的欧洲和日本大量涌现,对促进本国的设计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是美国对于西方国家及日本设计促进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二,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产生的巨大影响。(价格低廉的汽车、好莱坞电影、各类消费用品广告等。)西方各国在50 年代后半期开始学习和模仿美国大众文化,连同美国设计的核心,即强调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式样设计方式也兼收并蓄,一同吸收。
;4.50、60年代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设计新面貌的产生:
未成年青少年阶层的形成。这批青少年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的,人口大量增殖的时期为战后婴儿爆炸,或者战后婴儿潮。这些婴儿无论从家庭消费力、本身知识水平、对于传统价值的淡漠感、对于新事物的喜爱等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他们的父母辈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他们进入青少年期时,他们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到50 、60 年代左右,他们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阶层,到70 年代更加是西方社会变化、社会动乱的主力军。为了适应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新的设计、新的产品、新的文化形式都逐渐涌现。而美国物质文化和美国的大众通俗文化,是非常对他们口味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众文化能够在西方兴盛一时的主要原因之一。;
妇女经过战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取得经济独立,成为另外一支潜力极为强大的消费力量。设计界也必须考虑到她们的需求。她们需要比较能够节省时间的家庭用品,也需要能够满足自己工作需求的用品,这些都是战前没有的要求。
战后的消费社会越来越多地倾向用毕即弃的产品,因而,在设计上针对风格的短期规划、短期考虑比从前的长期考虑看来更加适合市场的需要。
;二.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 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50 、60 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牢固地建立了。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米斯·凡德洛、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佩斯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首,领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姆大厦、以及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等,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从而又影响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风格。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但是,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大相径庭,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但是思想实质却有了很大的距离。 ;1.现代主义设计同国际主义设计的关系:
相同: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
不同:从意识形态和思想动机来说,则完全不相同。现代主义主设计在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工程努力,动机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他们能够买得起的设计,彻底改变设计以往为权贵的立场,使人民大众能够享有良好的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变成具有强烈美国资本主义特征的国际主义设计,本来为无产大众服务而发展出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现在变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的国际主义设计。又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