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 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为特点。
发病以秋冬气候改变时为多见,属于中医学的“哮证”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 效标准》(1 994年)。
(1)发作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病症,或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伴呼气XX;咯痰不爽,甚那么不 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 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XX,或闻及湿性啰音,心 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 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大局部患儿特异性IgE 明显升高。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3、积极消除病源哮喘的病因极其复杂,患儿的体质各 异,既有外源性哮喘,又有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故预 防上消除病源和控制感染也是关键一环。
外源性(过敏性)哮喘,儿童多见,与接触过敏原有关, 对于由鱼、肉、虾、蟹、蛋、奶引起者,应停止进食相应食 品;对于由细菌、花粉、屋尘、工业粉尘、动物粪便、毛屑 等引起者,要设法搞好卫生,改善或转换居住环境,防止接 触这类过敏原;对于由蜻、嶂螂或真菌抱子等引起者,可用 相应菌苗,作脱敏治疗。内源性(感染性)哮喘,婴幼儿多 发,与感染有关,外源性哮喘虽然不是由感染引起,但很容 易并发肺部感染。亦有不少混合性哮喘本身就存在着肺部感 染,因此控制感染实属必要。
一般的感染源通常有细菌和病毒两种,中药控制病毒感 染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辛温解表药中的麻黄、桂枝、防风、 荆芥、紫桂叶、升麻以及辛凉解表药中的金银花、连翘、桑 叶、香箫、薄荷等对消除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假设病 毒感染表现为风寒束肺者一可选用辛温解表药.假设表现为风 热犯肺音选用辛凉解表药。
病毒感染之后通常接踵而来的是细菌感染,黄尊、蒲公 英、鱼腥草、败酱草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疗效,但小儿为稚 阴稚阳之体,阳气未充,当慎用苦寒之剂;射干、秦皮、木 香、厚朴、百部、白芷、丁香、乌梅对革兰阴性菌亦有一定10 效果;对于慢性感染而身体虚弱的患者可选用黄茂、当归、 川茸、白芍、天门冬、麦门冬、黄精等补益抗菌中药,如果 感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有效地减少内源性哮喘和 混合性哮喘的发病率。
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痊愈:哮喘病症完全缓解,平时基本不发作, 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也不需用药即可缓解,两肺听诊无喘鸣音。
2、显效: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病症较前明 显减轻,两肺听诊偶闻及喘鸣音。
3、有效:哮喘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发作时病症较前有 所减轻,两肺听诊可闻及少许喘鸣音。
4、无效:哮喘发作次数及发作时病症均无改善,两肺 听诊时闻及喘鸣音。
(二)评价方法
小儿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临床疗效的评价主要 以发作次数、病情程度等方面为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 辅助检查作为参考。
11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 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 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 主的哮鸣音,呼气相XX。
(3)上述病症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 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 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吸入速效8 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 5mi 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 1)增加三1 2%或②抗哮喘 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 治1-2周后,FEV 1增加21 2%; [3]最大呼气流量(PEF) 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 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将哮喘分为三期:急性发 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1)急性发作期: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病症,或原有病症急剧加重,两肺听诊闻及哮鸣音。
(2)、慢性持续期: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 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病症。
(3)临床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病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