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沥青加铺层设计介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9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沥青加铺层设计介绍
常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心 吴祖德
内容提要 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与施工”一书所述内容,摘录其中部分,介绍其中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沥青加铺层的设计介绍,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 键 词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 沥青加铺层 反射裂缝 防治措施
(一)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三种改造方案
从目前的应用来看,国内外常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修复措施主要有三种方案:
方案一: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新的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或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简称“白+白”;
方案二: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或补强后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简称“白+黑”或者“白+补强层+黑”;
方案三: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后加铺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面层,简称“碎石化+沥青混凝土路面”或者“碎石化+水泥混凝土路面”。
这三种方案中,因沥青加铺层能有效地改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且施工方便、对交通及环境影响小,因此,在国内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应用最多。但该结构致命的弱点就是沥青加铺层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处极易产生反射裂缝,导致加铺层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因此,如何控制反射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至今仍是道路工程界所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而加铺水泥混凝土面层方式目前多采用素混凝土进行加铺,接缝一般要与旧板接缝对齐,否则新板同样易产生对应旧板接缝的裂缝,且新板使用一段时间后,同样会产生渗水、错台、脱空及断裂等病害,影响行车舒适性,同时新水泥混凝土加铺层同样也面临着二次修补的问题。碎石化是指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大面积破坏并已丧失了整体承载能力,通过局部的挖除、压浆等处治方式已不能恢复其使用性能,且如果采用加铺方式可能会引起反射裂缝问题或已不能达到结构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对旧水泥混凝土板块采用的一种处理方法。其通常是利用特殊的施工机械,对破坏严重的部位进行处治后,将水泥混凝土板块破碎成较小的粒径(小于30cm,甚至更小)后进行碾压,并加铺新的路面结构层,通常可以加铺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使用较多的是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二)防止及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根据我国经验,主要方法有:
(1)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
(2)选用优质沥青并渗入阻裂材料;
(3)设置土工合成材料、钢丝网或橡胶沥青夹层;
(4)对半刚性补强层进行预切缝并加铺土工织物处理;
(5)对旧水泥混凝土板进行破碎稳定处理;
(6)设置抗反射裂缝中间夹层等。
(三)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方法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可能耗费大量的资金进行长期的试验路观察及各种数据采集,因此,可采用理论方法结合试验路的铺筑情况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方法。我国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对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作了指导性的厚度规定,即“沥青加铺层的厚度按减缓反射裂缝的要求确定。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的最小厚度宜为100mm,其他等级公路的最小厚度宜为70mm”。规范中附录D“有沥青上面层的混凝土板应力分析”对沥青加铺层厚度的确定方法是以控制加铺层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荷载应力及温度应力的综合疲劳作用不超过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为标准的,并未考虑反射裂缝对沥青加铺层的影响。
(四)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层防反射裂缝措施
反射裂缝是沥青加铺层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控制反射裂缝已成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的关键。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用于工程实际。除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并选用优质沥青和配置抗裂性能好的沥青面层混合料外,常用的措施还包括采用能吸收和消散裂缝尖端应力的夹层及中间层,如在加铺层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织物、钢丝网、或铺一层弹性模量小、抗拉性能好的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等。
(一)土工合成材料夹层
土工合成材料夹层一般设置在沥青加铺层及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之间,常用的有土工布、玻纤格栅和塑料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的厚度较薄,一般在0.5~5mm之间;土工织物的拉伸强度为20~50KN/m,土工格栅的拉伸强度为30~100 KN/m。它们的特点是变形能力较强,在水平方向上可承受较大的拉应力,而在垂直方向上则刚度较小,抗弯拉及抗剪能力低,其力学性质与薄膜类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