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新进展PPT.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
最佳实践分享
皖北总院肿瘤一科
杜小明 医师
病史介绍
患者,赵×,女,43岁
主诉: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化疗后2月余,复治
初次就诊日期:2015.05
既往史:否认
个人史:否认
药物过敏史:否认
病史介绍
手术+病理
患者因“反复上腹痛”于2009-06-09在淮北市人民医院消化科行胃镜检查,结果提示:胃角溃疡,考虑癌。病理示:可见印戒细胞癌。
2009-07-09在中煤矿建医院普外科于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胃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回示:胃窦小弯腺癌,浅溃疡型,长径2.6cm,癌组织侵及胃壁全层,两端吻合口(—),胃网膜(—),胃小弯淋巴结(+),4/8。
病史介绍
术后辅助化疗
术后在该院行“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方案化疗6次(具体时间及剂量不详),化疗过程顺利,无明显化疗不良反应,化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化疗后定期复查,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病情稳定。
病史介绍
病情进展:腹腔淋巴结转移
患者2015-04无诱因下出现纳差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并逐渐消瘦,2015-05-04在我院检查彩超结果回示:胆囊增大、胆汁淤积,胆管扩张,胆总管旁低回声结节,淋巴结可能。血生化检查结果回示:肝功能受损。
病史介绍
病情进展:腹腔淋巴结转移(治疗未能控制病情)
患者2016-08-10入院后完善腹部彩超检查回示:1、胆囊内混合性结构,胆囊壁增厚毛糙,2、胆总管上段混合性结构,胆总管上段增宽伴肝内、外胆管扩张,3、肝门旁低回声结构。且血生化提示:肝功能受损。予以中药抗肿瘤、保肝及护胃等对症治疗,患者全身粘膜黄疸症状及肝功能受损加重,并查上腹部CT及腹部彩超提示胆管扩张,肝门部及腹主动脉见团块软组织密度影,结合癌胚抗原31.08ng/m升高,考虑病情进一步进展。
病史介绍
诊断: 1.胃腺癌术后化疗后腹腔转移化疗后复发 IV期 ECOG1分 2.肝功能不全 3.黄疸原因待查 梗阻性 4.胆道感染 5.中度贫血
病史介绍
患者于2016-09-02开始口服阿帕替尼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初始剂量500mg,QD
多种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胃腺癌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
艾坦治疗前影像学评估
2016-08-10肝脏彩超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右叶内见无回声,大小约7*6mm,边界清晰,血管纹理清晰,门静脉内径10mm。胆囊大小75*27mm,壁欠光滑,囊内透声好,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胆总管内径约9mm;胆总管旁见数个低回声,较大约24×19mm,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
艾坦治疗3周后影像学评估
2016-09-20肝脏彩超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血管纹理清晰,门静脉内径10mm。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欠光滑,囊内透声好,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胆总管内径约5mm。
艾坦治疗后1月余影像学评估
2016-04-24复查头颅磁共振示:1、两侧大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影,脑梗塞可能
2、脑干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结合病史考虑为转移性病变可能;与老片比较病灶明显缩小。
艾坦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项目
肿瘤标记物
胃肠道反应
血液学毒性
肝功能指标
血压
时间
CEA
(ng/ml)
腹泻
恶心
呕吐
WBC
(×109/L)
RBC
(×109/L)
PLT
(×109/L)
肝功能
(U/L)
血压(mmHg)
2016-8-29
31.8
无
轻度
轻度
6.1
85
298
ALT419
AST58
100/80
2016-9-29
4.0
无
轻度
无
9.3
80
145
ALT29
AST34
150/100
阿帕替尼治疗临床疗效
治疗方案
口服阿帕替尼500mgQD
不良反应
未见明显消化道及肝肾功能损害,期间出现I级骨髓抑制,予以升白级升血小板治疗好转,后出现高血压,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
疗效评价
PR
案例总结
足量阿帕替尼临床应用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多次化疗后病情进展的晚期胃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500mgQD治疗后腹腔转移淋巴结病灶明显缩小,评价PR。
Thank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