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张国君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二龙卫生院 内蒙古 赤峰 024206)
【摘要】 目的:观察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03-2008来共收治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方法,从患肢的浅静脉给予尿激酶,充气的血压计袖带包扎加压于患肢大腿处。结果:27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好转,有效率达93.3%,溶栓期间出现出血并发症1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死亡。结论:采取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而且容易实施,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119-02
积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LEDVT)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LEDVT,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3年1月起,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7.24岁。均为左下肢发病,病史中有可能致病原因以长期卧床、长时间开车、盆腔术后、骨折、静脉损伤、肿瘤为主。全组病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20d不等。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组患者均以下肢肿胀、疼痛为主诉,不同程度伴有患肢运动障碍、浅静脉扩张症状、足背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所有患者均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证实为血栓形成。结合临床表现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3种临床类型:周围型9例,中心型15例,混合型6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lt;1mm,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好转:患肢肿胀减轻,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部分再通;无效:患肢肿胀无明显减轻,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仍闭塞。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按常规给予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发病的肢体上建立静脉通道,因患侧肢体常常伴有明显的肿胀,静脉通道不容易建立,可以让有丰富静脉穿刺经验的护士帮助完成,穿刺时最好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完毕后可以用肝素封闭好,以便第2天输液时继续应用,这样可以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护理工作的压力,也可以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在患肢大腿部位用血压计袖带包扎,之后将袖带内充气至60mmHg(1mmHg=0.133KPa),将20万U尿激酶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从患肢足背静脉(浅静脉)在30~60min内注入,1次/d,疗程7~10d。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7d后停用;华法林初起3mg口服,1次/d,以后调整华法林日剂量,使INR控制在2.0~3.0之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出现并发症时停药或对症处理。待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治疗结果。出院后,继续服用抗凝药治疗半年。
2.结果
本组30例中,治愈27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93.3%,溶栓期间1例出现鼻出血,症状轻,给予局部止血及填塞治疗后血止。无1例肺动脉栓塞发生。
3.讨论
3.1 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溶栓知识缺乏了解,且置管后患者需保持固定的体位以防止出血和导管移位,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护士应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手术治疗。
3.1.2患者准备
根据手术需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下肢静脉血管彩超、心、肺、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术前无需禁食禁饮。
3.1.3器械与物品准备
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准备血管造影所需手术包、血管鞘、交换导丝、溶栓导管、腔静脉滤器等。同时配备吸氧用物、心电监护仪等,保证术中、术后患者的护理安全。
3.2 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周,置管侧下肢保持伸直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观察穿刺点及置管部位有无血肿和渗血。保持床单清洁,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指导患者术后24h饮水量达2000ml,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帮助患者适应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