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导 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 察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或消失,未出现一例致死性肺栓塞。 结论: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 全、可靠的方法,通过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健 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和避免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导管接触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 理
中图分类号R473. 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4-6805 (2013) 31-0080-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手术、创伤、 髓关节骨折、恶性肿瘤、高龄、妊娠、长期卧床是患者发生 DVT常见的危险因素[1]。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技 术的发展,导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DVT的治疗,导管接触溶栓在提高 溶栓效果的同时可降低全身药物用量,降低出血的风险,并 且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 果[2]。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采用该方法治疗下肢 DVT患者24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7?78 岁,平均57.1岁;左下肢血栓18例,右下肢血栓6例;病 程1?7 d;临床表现均为肢体肿胀或疼痛。所有患者经过彩 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明确诊断,无溶栓禁忌 证。入院后每天定时定位测量患者双下肢肢体周径,一般选 择離骨上下10 cm处测量记录,并计算周径差值。
1. 2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先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然后将溶栓导管置 入血栓部位,妥善固定。经导管给予尿激酶20万U溶于50 ml 生理盐水24 h持续泵入。每48 h造影观察溶栓效果,同时 调节导管位置和药物用量,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溶栓的时间。 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4次/12 ho 口服 华法林抗凝,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3?5 d。持续抗凝治 疗3?6个月,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INR在2. 0?2. 5o
2结果
将患肢周径、彩超结果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 全组患者经治疗后,双下肢同一位置周径差值均小于1 cm, 患肢胀痛症状消失。本组2例出现出血倾向,穿刺处渗血1 例,尿路出血1例,经及时处理后控制。无一例出现胸痛、 呼吸困难等致死性PE,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无一例复 发。
3护理
3. 1术前护理
3. 1. 1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溶栓知识缺乏 了解,且置管后患者需保持固定的体位以防止出血和导管移 位,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护士应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信心,以良 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手术治疗。
3.1.2患者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 作,包括下肢静脉血管彩超、心、肺、肝、肾功能以及凝血 功能的检查;术前无需禁食禁饮。
3.1.3器械与物品准备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准备血管 造影所需手术包、血管鞘、交换导丝、溶栓导管、腔静脉滤 器等。同时配备吸氧用物、心电监护仪等,保证术中、术后 患者的护理安全。
3. 2术后护理
3. 2. 1 一般护理(1)体位及穿刺点观察。术后患者绝 对卧床休息2周,置管侧下肢保持伸直位,抬高患肢高于心 脏平面20?30 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观察穿刺 点及置管部位有无血肿和渗血。(2)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清 洁,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指导患者术后24 h饮水量 达2000 ml,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帮助患者适应床上饮食、 排便,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情配合治疗。
3. 2.2导管护理 溶栓期间嘱患者严禁移动导管,床上 活动避免导管打折、扭曲和牵拉。溶栓药物输液通道给予醒 目标识,以便与其他输液通道加以区分,并在床头悬挂特殊 用药提示牌以加强导管及特殊用药的护理安全。密切观察导 管置入处皮肤情况及导管置入方向有无红、肿及压痛等导管 源感染征象。
3. 2.3用药护理 本组给药均由微量泵持续泵入。尿激 酶需现用现配,且不得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效下降。在 输注尿激酶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微量泵灌注速度及灌注量 的变化,防止机器故障或管道折曲影响药物的应用,出现故 障需及时排除[3]。
3.2.4患肢护理患肢严禁热敷、冷敷、按摩,以防止 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每日测量双下肢周径,观察下肢血运 及肢体肿胀的消退情况,并详细记录。
3. 2.5拔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