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ppt

发布:2018-05-14约3.71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农业政策方面的失误: ⑴、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长期落后; ⑵、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 ⑶、农业集体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 * * *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阶段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以后逐渐取消 斯大林经济模式(1925—1936年确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都失败) 赫鲁晓夫改革(未从根本上突破)(55年左右—64) 勃列日涅夫改革(未从根本上突破)(64—82) 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缺乏正确指导) (85—88——91) (列宁1924逝世) (斯大林1953年逝世)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1—1921、3) 1、背景 2、目的 ①十月革命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俄国,支持国内叛军,妄图扼杀新政权; 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一切为了前线”,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 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经济上)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1—1921、3) 3、内容 4、特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用军事和行政命令的办法控制社会经济的运转 。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1—1921、3) 5、评价 肯定: 局限: ①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是必要的 ②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实践的后果:A、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B、战争结束后还继续加强,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① 理论的失误:试图用国家命令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直接实行共产主义,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失败的。 二、新经济政策: ①.直接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目的:为了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背景: 2、目的: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频繁暴动;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经济 ③.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3、内容: 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方面: A、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材料3: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 阅读材料请思考:①列宁准备采取怎样的新政策?②你认为列宁采用该新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会偏离社会主义轨道? ●理论依据:遵循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规律;适应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实际生产力水平。 ●只是一定范围内,前提还是无产阶级控制经济命脉 材料1:目前已经很清楚,…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列宁 ●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来提高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材料2: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列宁 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依据: 4、特点: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依据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国情,遵循了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6、实质: 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评价(意义) 1、理论上:探索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其他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 (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2、实践上(书本6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巩固工农联盟) 列宁说:“后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