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比较.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比较
摘要: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但二者的思想却是大不相同。主张人性本善的孟子讲究内圣外王,而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要求用礼仪、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来看二者在基于不同的人性上所提出的不同治国思想,并提出对二者思想的认识。
关键字: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
引言:作为战国时期儒家著名的两位思想家,孟子和荀子为儒家在战国时期的复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二者的思想确实大相径庭。孟子主张内圣外王之道,而荀子要求人们用礼仪、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那么,同时战国儒家大师的二者为什么思想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他们的思想?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相继涌现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等著名学说。而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无非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却分类为两大思想体系,一个是以孟子为代表,主张内圣外王,而另一派以荀子为代表,主张用礼仪、刑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两派学说的思想互有分歧,同时又互有联系,使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了自孔子以来的又一次实质性进步。
而两派思想分歧的根源,其实在于两位儒家大圣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那么,二者如何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以此为基础衍生的治国思想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一.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理解与治国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有天生的良知良能。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仁义的行为,不学就会,不必思虑就知道,孟子认为天下人都是如此,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所以人性是善的。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本”的意识。君王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心。他认为苦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便能得到天下,“得其民,斯得天下以。”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不仅在平民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封建帝王也有所畏惧,所以孟子追寻性善论。
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精神; 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练,把民本思想发展到极致。孟子还特别强调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已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理想人格首先表现为善的德行,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内容,这就是孟子追求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由于孟子的努力,才使的儒学思想更加完善,更具有实践意义。
而相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首先,从荀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来看,可以说是,是以人之情欲来说性恶,主要是从人的自然生理需求干关欲望上界定人性使用人的自然属性来代替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歪曲了人的社会本质。但是荀子更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打破了王公贵族天生的高贵,平民百姓天生卑贱的说法,对促进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
其次,荀子主张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思想,注重后天的环境的影响来善化,荀子他则由后天经验论与行为的效果来论人性,不承认人具有先天的善端与道德意识。认为“性”虽然是出生时就有,但只是有天然情欲而已。荀子认为人会为善,是因为人后天的学习与努力的成果,如果是顺从人原始的性,反而会变成如果想要的东西,要不到的话就会为此争论,有争论的话那就不会有辞让了,所以人天生是具有“恶”的,而所谓“善”,只不过为善行而已,故荀子否定所谓先天的“仁体”。至于荀子所说的“恶端”,其实就是指五官欲望方面的表现,荀子常说的性,并非是“本体之性”,而是指天赋感官的倾向与其情欲而已。所以他说: 性者,本始材朴也。必须要靠后天之文理与起伪的功夫,如“枸木必待隐括烝矫然后直”,若缺乏后天起伪的功夫,那么性必定不会完美。
最后,荀子虽不由天命方面去探讨天道,但乃就天之功用方面去探其功,其所倡之性恶说,虽首见疵于韩愈,终见赀于宋儒,夫孟子之言性善,欲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卿言性恶,欲人化性而勉于善。且宋儒理化气质之说,实已隐含荀子化性之论。在哲学思想上,荀子认为天有常规,人定胜天。自然就是天,天使按照一定的规律行动的,所以万物都自然而然的按着各自的规律在变化,没有什么神的力量参与其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职分,人类社会的治乱和自然过程没有关系。
所以,用简单的话来说,孟子用心而来言性,他认为心善而可言性善,其主旨在强调先天的道德心,并以此道德心作为人与禽兽的分别基础。但荀子,却提倡对心而言性,他觉得性是天生之本质,但是却为欲所蒙蔽,所以可说它是恶,荀子并认为要以积善,之后才能将之改正。至于孟子他则认为人之心与性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所以他从先天良心处立论,根本不从人的官能欲望方面着手,更不认为耳目五官所发生的欲望是性,更不以“情”为“性”之质,乃主张“性者心之显”,“情者心之动”,“才者心之能”,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