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影响创新的几个不利因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谈影响创新的几个不利因素[原创]
默默耕耘不计名利
谈谈影响创新的几个不利因素[原创]
有研究表明创造性强的人不一定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倒是不少的发明创造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并非优等生。这种现象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并不奇怪。在校学习成绩无论多么优秀都囿于承袭的范畴,是在学习他人的经验上,特别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强,这与创造性是不同,创造是出新,是建造前人、他人所没有的新知识、新学科、新物质、新技术、新方法,很多优等生具有在学习继承间接知识经验上是佼佼者,但缺乏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我国有着浓厚的继承传统的习惯,高度重视传承,但创新观念很薄弱。创新观念的淡薄与传统的世袭的观念的根深蒂固有必然的联系,应该说我国是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几千年来最受推崇的是教育家孔子,但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以继承为己任,极少问津或根本不予理会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至今还主要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的教育,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为继承性人才而不是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者的主体教师,也鲜有创新性的教师,整体上说教师也是这种教育观的受害者,我国的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不知道创新为何物,只不过他们比学生先学一步,再转过来教学生。这样的教育队伍与实现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教育界特别是普通教育界,只是依据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专家提供的思路、观点和范本进行教育,既难以逾越雷池一步,又不能逾越雷池,刻板的教育教学造就了一代代教书匠,这样既保险又安稳,教师在凝固化的体制面前本身也必须接受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否则就有被视为异类的危险,久而久之教师就离不开约定成俗的教化,再以此培养学生,所以我国的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天赋就在这种教育机制下被掐灭了。教育界内部很少反思我国的教育到底对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受教育者提供了什么帮助的问题。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习以为常还自以为是,只有本身是创造性人才,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盛行于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现象是:教材教法、示范课、研讨课不过是一线教师依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界主流教科机构,教育专家框就的蓝本格式进行的一场场演练和培训而已,这样的做法尽管能够给一些教师开了眼界,到处求学取经,但归根结底是学习他人脑子里的东西,接受灌输之后再移用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而且这种学习绝难和集约型挂钩,为一堂公开课不计财力、耗时巨大,反复演练,学生成了排练员,多少上公开课的教师正式开演前还得到了校领导、众教师乃至教育局的相关人员的多次扶助,绿叶衬托下的红花所取得的成果又有多少可信度和创造性的真实成果可言?教育界有个令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扼腕的现状,这就是一些被称为好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人都是这种应袭式教育的高手,谁最听话最能把教育行政官员、校长们和既定的教育专家的思想发挥好谁就是好教师,优秀教师,否则就有大逆不道之危。所以,在这种习惯势力的熏陶和强制下,许多本来可以有着教育创新能力的教师的才华被逐渐地消融了,成了教育界的庸人,恰恰是真正成为了庸才的时候才能被同业所认同所赞同。这是多么悲凉的事实啊!
与教育界缺乏应有的创新人才的氛围相应的是,我国社会历来趋同不存异,求同不存异。东西南北中都把随同当作正常,思想语言行为性格都不允许标新立异,都不能与众不同,连众多作者发表文章也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驱使着要与常态保持一致,要与众人的步调保持一致,不无痛心的是一些比较有名望的报刊、电视台、网站给作者划定了不少框框条条,以此决定是否上选,是否发表,比较典型的是有的大型媒体要求作者所写的时评必须是以由主流媒体所发表过的新闻为依托,这等于要众多作者当已经发表的主流媒体所推出的新闻的传递手。我国社会这种高度求同不存异的思维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极其不利的。思想的禁锢越深,没有适度的创新氛围和环境过于紧张对于创新及取得创新性成果是有害的。
民主空气越浓厚,越容易产生创新思维,越容易取得创新成果。凡是民主空气越淡薄,搞一言堂,不允许群众有思想有议论有个性的地方和单位,那里就越死气沉沉,就毫无创新可言。因此拥有和谐民主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条件。
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比学习型人才更高级,更宝贵,学习只有在继承和跟步上的作用,创新才能造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我国还是属于创新不足的国家,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克服各种影响创新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影响教师教学创新的几个因素(转帖之愚人儿菜园)
(2008-10-03 12:51:10)转载
标签: 教育
杂谈
大家谈
分类: 杂谈
教学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与必然。
然而,由于面对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这对儿矛盾时,教学控制被扭曲或人为放大,导致教学自由被排挤和压制,直接挫伤了教师的教学创新。本来应该与教学相辅相成的管理却阻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