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浦城县盘亭中心小学:李建斌
通信地址:浦城县盘亭中心小学 邮编:353414
电话
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浦城县盘亭中心小学:李建斌
摘要:在农村留守儿童比率大的背景下,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之一——家庭对其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甚至较严重的问题,本文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家庭 留守儿童 影响及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年年递增,他们留守在家里的子女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以往的调查中有多种称谓: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空巢儿童等。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需要留守家乡并由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友好抚养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在全国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性格落后;身体素质较差,学习成绩下滑;心理障碍、价值扭曲,面临着教育危机。
二、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缺失。儿童成长需要一个完整、安全、稳定的环境,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庭是儿童心目中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对于每个儿童来说,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而家庭心理环境缺失,导致有意识、科学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目中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是最大的希望,但这无疑也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父母外出,导致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诉说自己的心理,交流自己的情感,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和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了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不能说是哲学”。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
(二)家庭教育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滑。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外出务工,家庭教育这一重任被迫交予了代理监护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代理监护人无论是在责任心,还是在能力,投入精力各方面都不能与孩子的父母相比,由此导致家庭教育的弱化。代理监护人责任不明确,错误地把其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在物质上感到满足就尽到责任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在农村大部分监控人平时忙于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精力受到较大的限制加之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应此不能有效的辅导孩子的功课,不能经常地同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孩子学习成绩的下降,而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再加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三)父母外出务工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心理健康。儿童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补充各种营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较差,不会自己注意防寒保暖预防疾病,如果没有父母的关心知道,难免会经常患病,影响身体健康发育,部分留守儿童被单独留在家中过早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的缺失严重的影响了留守儿童与别人的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农村留守儿童多由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隔代抚养,老人力不从心,而且老人易纵容,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管教不严,孩子与老人存在代沟,沟通交流不足不易察觉孩子内心思想的变化,其他亲朋好友担心引起误解,对孩子不敢管教,任其自由发展。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抑郁、偏激、忧虑。这些又集中表现为两种性格:(1)冲动,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2)情绪冷漠,抑郁、优柔寡断,自卑,交际能力差。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做法及建议
儿童是祖国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