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是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介绍了相关概念,分析了可持续性、承载能力等相关内容,并就区域整合、区域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系统 协同发展
相关概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的是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人口、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构成的系统中的各个相关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合理、和谐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侧重点上的差别,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围绕人的社会属性来开展研究,重点突出区域经济发展所包含的社会属性,是以满足人类当前以及未来时期内的生理需求作为出发点。二是时代伦理观点,重点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集中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后续性。三是约束性观点,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无限制的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相联系,认为这会导致环境支撑能力出现比较大的风险性以及不确定性。并认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约束,应将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约束性放在重点关注的对象上。
尽管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但都是围绕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来展开的,关注的对象都是集中于环境、资源以及人类、经济等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围绕经济系统以及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展开。既要发挥各个区域地区之间的地域优势,实现不同地域之间经济的合理分工,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也要将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共同进步。在此目标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治理,推动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生产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升级。近年来,我国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围绕经济利益诉求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并完善区域经济分工体系。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强化国家区域经济调控和监管。在实施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上还应当围绕以下三方面来开展:一是要逐渐从原先的发展不均衡中摆脱出来,进一步推动发展均衡化,并切实避免齐头并进、毫无原则的平衡发展理念,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化不断扩大的趋势。二是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合理扩大地方的经济权力,有效调动地方经济活力和发展积极性。三是合理处理好加工业聚集地区与资源密集聚集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内部欠发达地区跟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跟汉族聚集地区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之间的融合。
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在研究分析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时要关注其可持续发展,重点从发展的和谐性、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高效性、需求性、和谐性等原则进行分析。公平性主要是体现在机会选择上应当具有公平性,既要具有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又要具有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可持续性则是指区域经济所在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某种程度的干扰以及影响时能够保持其生产效益和生产效率的能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都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应当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在自身允许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消耗,实现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既要关注其持续性和公平性,同时还应当关注其和谐性。将持续发展作为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和谐的共同目标。在进行自身行为时,充分考虑其行为对整体经济以及生态的影响,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互惠共生,推动可持续发展。
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过于关注传统经济学,将经济增长作为关注对象,在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发展的同时没有重视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环境所具有的限制性作用。这不仅无法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关注其持续性就是为区域经济实现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坚持可持续性以及公平性的基础上,围绕人的需求进行发展。区域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同发展既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必然要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发展,既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又能兼顾整体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如表1所示。
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在研究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过程中不应当忽视对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关注,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区域资源环境可承载量,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限定在最大可容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