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2
本节课内容紧接上一节“工业区位因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材通过列举服务业发展实例,分析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交通便利性、人口规模、消费水平等,并探讨服务业区位变化的趋势,如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等。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识别服务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服务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此外,通过多角度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学习过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对产业区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有一定了解。此外,他们可能接触过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知识,对城市服务业的分布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业区位因素。学生的分析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学习的,也有偏好通过阅读、讨论来获取知识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时,可能对服务业的分类和特点认识不足,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此外,分析服务业区位变化的趋势时,学生可能会面临数据解读和趋势预测的困难。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服务业的本质,并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服务业区位分布图、统计数据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站和数据库,让学生在线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服务业集聚区,亲身体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哪些服务业?它们在哪里分布?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
展示一些关于服务业(如购物中心、医院、学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服务业的多样性和分布特点。
简短介绍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服务业区位因素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包括其主要考虑因素如交通便利性、人口密度、市场需求等。
详细介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组成部分或原则,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服务业区位因素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服务业区位案例进行分析,如在线教育平台、医院选址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区位因素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服务业区位因素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优化城市商业布局”。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服务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服务业区位因素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