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
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
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
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②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
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
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电影 《三毛流浪记》、歌曲《卖报歌》,激发学生兴趣,思考问题:为什么旧社会孩子不能上学?明确:旧社会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老百姓不能接受教育。以“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教育会如何发展呢?”导入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个要点: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1、新中国成立1949-1956:
①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①毛泽东提出三育(德智体)②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制度。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影响:
①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②培养了大批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左倾”思想泛滥,“文革”开始
2、表现:
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66年废止高考,
③70年代招收“工农兵学员”。
3、影响:(注意关键词:破坏、缺乏、下降、拉大)
使教师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①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气
⑤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
80年代:“三个面向”指导方针的提出和义务教育法;
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985”工程;
启动“希望工程”,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希望工程的标志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找到了正在上课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教学小结:
1)发展教育为科研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作为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