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道路工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市政工程施工
PAGE \* MERGEFORMAT 2(c-1)
C-1道路工程
C-1-01路基施工
施工要点
填土路基
填土材料的要求:
填方段应事先找平。当地面坡度大于1:5时,应修成台阶形式。每层台阶的宽度不大于300mm,宽度不小于1.0m。并台阶面形成2~4%的向内坡度。
铺筑宽度和单层厚度:
土质路基的碾压原则:
对压路机的要求:碾压的压路机不小于12t。
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不得采用压路机碾压。
挖土路基
施工前,地面积水排除,疏干。对树坑、粪坑等部位进行技术处理。
依据测量中线和边桩开挖。
不得超挖,并留有一定的压实量,碾压至设计标高。
压路机:不小于12t。
视土的干湿程度采用洒水、换土、晾晒等措施。
过街雨水支管、检查井周围应采用石灰土或石灰粉煤灰砂砾填实。
石方路基
填石路堤的施工顺序:先码砌边部,再逐层水平填筑石料。
先修筑试验段,确定施工参数(松浦系数、压实机具的组合、压实遍数、沉降差)。
压实机具:12 t以上的振动压路机、25 t以上的轮胎压路机、2.5 t的夯锤。
范围内的管线、构筑物的沟槽宜回填土料。
施工
测量定桩
施工前,设计与勘测部门应对线路的交点(JD)、水准点(BM)进行全面交底,对遗失或损坏的交点、水准点负责恢复。
为了测设的方便,一般增设一些临时水准点,两个水准点的距离保持在500m左右。在桥头、填土高处等应增设临时水准点,水准点的闭合差应满足规范要求。
建立测量控制网,恢复道路设计中线,对道路设计中线进行复测。在道路边线外0.5~1.0m两侧,钉木桩。间距每5m、或10m或15m设一个。测出道路中心高程,标于边桩上,即“红印”。
摊铺压实
土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内,确保压实效果。过干时,均匀适当洒水。过湿时,翻松、晾干。
铺筑厚度的确定:
填土铺筑宽度比设计宽度宽500mm。
压实顺序: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向中心碾压;设超高的曲线段,应由内侧向外侧碾压。
土质路基压实原则:先轻后重、先静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轮迹重叠
方法:重力压实、振动压实、夯实。
压路机的最快速度不超过4km/h。轮迹重叠宽度不小于200mm。
检查验收
主控项目:压实度、弯沉值
一般项目:平整度、宽度、中线偏位、断面高程、横坡、路床路堤的边坡
不良土质的处理
软土
软土:淤泥质土、天然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小的一般黏土
处理:换填、重压挤密、排水固结
湿陷性黄土
受水浸湿后,强度迅速下降。
处理办法:换填、加筋土挡土墙、化学加固法、强夯挤密
膨胀土
高液限黏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
处理方法:换填、无机结合料加固(灰土桩、水泥桩)、堆载预压
冻土
防冻层厚度(包括路面结构)应不小于标准要求。
路面厚度小于防冻层厚度标准要求时,可设置垫层。
C-1-02基层施工
基层类型
半刚性
基层
石灰稳定土
良好的板体性
水稳定性、抗冻性不如水泥稳定土
干缩、温缩性明显
只用作高等级路面的底基层
水泥稳定土
板体性好
水稳定性、抗冻性好于石灰稳定土
干缩、温缩性明显
早期强度高
只用作高等级路面的底基层
水泥:初凝不小于3h,终凝不小于6h。
二灰稳定土
良好的力学性能、板体性、水稳定性
一定的抗冻性,抗冻性比石灰土高很多
早期强度高,温度低于4℃时,强度几乎不增长。
二灰中粉煤灰用量越多,早期强度越低,3个月龄期的强度增长幅度也越大。
也具有明显干缩、温缩性,但小于水泥土、石灰土。
只用作高等级路面的底基层
柔性
基层
级配碎石、碎砾石
可用于所有路的基层、底基层
级配砂砾、砾石
可用于次干路以下的城市道路基层,或所有路的底基层
基层最大粒径37.5mm;底基层最大粒径53mm。
含泥量控制:砂石质量的10%以下
基层施工
拌合运输
配比设计:达到7d无侧限抗压强度,确定结合料最佳含量、最佳含水量。拌合时,依据原材料含水量的变化,调整拌合用水量。
过筛:拌合前要过筛,去除粗颗粒。
拌合方式:采用厂拌,不得路拌。
拌合设备:强制拌合机
运输中,防止水分蒸发和扬尘的措施
控制拌合完成时间到压实完成的时间
摊铺碾压
施工时机:宜在春末、夏初施工,施工最低气温为5℃。
摊铺时,路床应湿润。
压实系数:由试验段试验确定。
时间控制:摊铺好的稳定土应当天碾压成活。
最佳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2%以内。
碾压顺序: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向中心碾压;设超高的曲线段,应由内侧向外侧碾压。纵、横接缝均应设直槎。
施工缝:纵向接缝宜设在路中线处,横向接缝应尽量减少。
每层压实厚度100~200mm。
先轻型,后重型压路机。
找平:挖补找平,禁止薄层贴补。(无机结合料基层)
养护
压实成活应立即洒水覆盖,保持湿润,直至上部结构施工。
养护期封闭交通
养护方式:洒水铺盖、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