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构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渴望新鲜事物,渴求新的理论与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同群体的影响,偏离正确而坚定的人生理想,会对未来人生和社会发展造成危害。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火墙,构建大学生宗教信仰安全,加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管理与引导,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杨闯(1985-),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海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原理。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编号:Hnsz2015-1,《基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实证研究――以海南高校为例》。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3-0060-02
新形势下,中国正经历宏达而快速的社会变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精神领域面临重构,人们价值观念日益多元。近年来,国内社会逐渐出现“宗教升温”现象。宗教文化正逐渐影响在校大学生,高校信仰宗教学生人数和宗教暧昧现象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加强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制定切实有效地管理模式,对于维护高校教育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妥善应对宗教信仰对海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现状
据调查了解,高校对于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相对较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宗教问题研究与处理技巧相对不足,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信仰塑造引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因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时代主题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但是针对宗教信仰等冷门、不常见工作关注不足,使得少部分群体受到不良宗教的影响不断增强。
第二,高校教师党支部??斗堡垒作用不强。高校教师是学生教育的领路人,教师党支部是联系学生非常密切的基层组织,部分高校教师包括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缺少宗教常识,无法正确区分、引导大学生模糊的宗教意识与活动,高校教师党支部整体意识形态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第三,高校管理机制存在问题。高校对宗教信仰在思想认识方面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管理规定与处理机制,又或者只是简单的管理规定,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高校对宗教信仰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 二、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的原则
青年大学生的宗教观和信仰状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必须把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来认识。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需要有正确的、科学的方式去引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加强心理辅导原则、强化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原则,从而构建、完善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与管理原则。
第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认识“两课”的重要性。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对事物认识与辨析的能力,可以提高自身对宗教的本质、形式、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实时性、实事性,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堂教育与课后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把两者切实抓好,制定措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去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第二,强化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原则。大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密切配合,需要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创造包括宗教教育在内的教育管理新格局。通过三者的紧密结合,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教育与宣传,使尊重教育、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更好地扎根在学生心里。作为学生的家长,是学生人生成长的第一任导师,因此要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三、构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构建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c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开展积极有效地科普宣传,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做好高校学生宗教信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又是正确的方法论,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与根源,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