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与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宏观调控与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文章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4-10-25 12:43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陈启清 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体的融资框架下,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商业银行在经济过热中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必然使它成为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的风险承担者。从?2003年9月开始,中央银行相继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浮动、再贷款浮息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进行大力度的调控,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央银行采用如此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此大的调控力度来调控金融运行,这并不多见。这些调控措施,在降低信贷规模增长速度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如何回避这种风险,成为当前所有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这次的经验教训也将为商业银行日后的经营提供很好的启示. ? 从现在的形势发展来看,商业银行对此轮宏观调控可谓认识不够、准备不足,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应对此轮宏观调控,可采取短期的应急性对策和长期的战略性对策。 ? 短期策略:增量调整,存量转换 ? 从短期来看,商业银行应对宏观调控政策作出灵活、及时的反应,而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应该成为短期应急性对策的核心。伴随前段时间贷款的迅猛增长,资产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了化解这一风险,商业银行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对新增贷款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一个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风险适度的信贷资产组合;转换存量贷款,对一些风险性贷款采取坚决的信贷退出措施。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增量调整、存量转换”。 ? 增量调整的核心是调整新增贷款的结构。本轮宏观调控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结构性的调控。它不是简单的总量性的调控,而是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一方面控制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和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一些薄弱行业的发展。即使对于过热行业,在政策上也不搞“一刀切”,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大力支持。与宏观调控这一特点相适应,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政策导向中也必须贯穿结构性调整的思路。 ? 商业银行贷款的结构调整至少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调整。第一是行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轮的宏观调控当中,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一些过热行业采取了限制性的调控措施,对于这些行业,商业银行要进行总量控制,减少这些行业的贷款。同时对于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行业,如交通、能源、电力、农业等要加大支持的力度。第二是客户结构的调整。国家对于行业的调控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评价的,但是在任何一个过热的行业当中都会有优势企业,有好的企业,在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当中也会有弱势企业,有坏的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面对国家的产业调整政策,不能“一刀切”。不能对过热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停止贷款,也不能对鼓励发展行业中的企业都盲目放贷。要以企业为基础,来决定贷款与否。在客户结构调整的思路下,对于国家不鼓励的行业的贷款,要进行分类处理,对于那些确实有较好盈利前景、有较好支付能力的项目要继续贷款支持,而对于那些盈利能力差、受宏观调控影响很大的项目则要坚决停贷。对于国家鼓励的行业的贷款,也要以企业为基点进行分类评估,对于确实有发展潜力、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要大力支持,而对于那些技术基础较差、竞争能力较弱、财务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则要审慎放贷,甚至坚决不放贷。第三,贷款期限结构的调整。在本轮宏观调控当中,商业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长期贷款增速很快,其在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中长期贷款比例过大,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同时也加大了贷款的风险。因此,当前的一个策略是力争将一些中长期贷款转化为短期贷款,以短期贷款的反复持续来代替中长期贷款,增加贷款的周转率,从而降低贷款因过长的期限而增加的风险。 ? 存量转换关注的是由于宏观调控而使得风险程度增加的那部分贷款,其核心是对这些贷款执行信贷退出政策,从而将风险性贷款转换为现金或者较为安全的贷款。对于那些已经转化为不良资产的贷款应转入不良资产的处置程序,对于那些风险程度较高、出现一定支付危机的企业,银行应果断对其停止贷款,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回收贷款,无法回收贷款的要采取资产保全措施。而对于那些出现风险因素但还有正常的现金流量和支付能力的企业,银行应本着以收回贷款为导向采取以进促退、逐渐退出的策略,通过增加贷款、增加抵押物和担保来保证贷款的安全。在信贷退出的时候,银行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贷款交易的形式,通过将贷款出售来实现信贷退出。贷款交易能够实现的基础是不同银行对于风险有不同的偏好,同时也有不同的贷款结构。 ? 当然,这些对策的顺利实施还有赖于制度的保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