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的设计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的设计探析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应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并进行合理的设计,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保证人畜饮水及春耕生产用水。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
引言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建设新农村的时代下,水利部门必须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发挥出其最大功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工作的意义
农田水利灌溉区建设与农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在现阶段,做好农田水利灌溉工作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有利于水土资源的保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能有效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总体规划布置的原则
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应与当地山、水、路、林及其他农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并综合考虑发电、航运、人畜饮水等问题,统筹规划,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及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功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1.1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灌溉渠道应当布置在高处,然后在低处布置相应的排水沟道,实现自流排水、自流灌溉。同时,可构建两套相互独立的灌排系统,若是在洼地或高地,可使用小片提灌处理对策,以免对整体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在对渠道路线进行布置时,还应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因素,确保布线渠道的直顺、整齐,以免与建筑物交叉,更避免民房或良田被占用。
2.1.2综合利用
如果是在山区或丘陵地区的灌溉渠道,应充分利用当地落差,并将水力、水电及灌溉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可对渠、塘、库进行合并,灌溉系统方面可考虑使用提、引、蓄相结合的系统。如果在平原地区,则应将井水和河水进行有机结合,并使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2.1.3安全第一
在渠道工程的建设中,安全、可靠是第一原则,尽可能避免高填方、深挖方等危险操作。在对山丘区渠道设计时,应尽量避开河、溪地区,避免被山洪冲毁。设计沿线干渠时,必须保证地质条件良好,尽量避开节理发育的破碎带、透水性强的土质地带、风化岩层等地质。此外,沿渠应布置有合理的泄洪、排洪设施,如泄水闸。
2.2干、支渠道布置的原则
在干、支渠道布置的设计方案中,应对当地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再进行合理设计,做到实事求是。例如,在丘陵、山地灌区,因为灌区种类繁多,加上地形起伏,耕地主要以梯田、坡地为主,这就意味着要修建的农田工程会面临渠道弯长、建筑物多、施工复杂等特点。所以,在对干渠道等高线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灌区的位置,即位于山溪和分水岭间,且呈狭长形,等高线基本上与河流方向平行,水位不需大幅降低,这样可实现对所有灌区面积的自流控制,并能在干渠一侧引出支渠。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
3.1对规划的建设规模进行预测与分析
3.1.1达到国民经济度灌区灌溉面积的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应以增加农民收入及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中小型的灌溉区所占比例较多,故应综合考虑当期的旱作农业、粮食生产目标等因素,然后再确定小型灌区的改造规模、续建配套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规模等。
3.1.2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
⑴探究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
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再综合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灌溉水资源、控制用水量等指标,进一步分析内部农业水资源的需求,最后才对改造区供水资源量进行分析与规划。
⑵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规模的预测
在分析水土资源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预测小型灌区的发展灌溉面积规模,小型灌区节水改造规模、续建配套规模等。
3.2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建设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建设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小型扬水灌区建筑物的建设,包括泵站、涵闸等;②对灌排泵站的更新及改造;③对排涝泵站的建设;④小水池窑、提水建设等;⑤取水枢纽、涵闸、固定渠道续建配套等设施的建设[1]。
3.3设计技术与实施
该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这几点:①对小型扬水灌区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并将渠道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固定好,再把重建完好率低于50%的涵闸拆除;②对水库自流灌区取水枢纽进行改造,必要时重建,并固定好渠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