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阴 阳 学 说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的涵义:阳光向背、水火、升降、高低、上下、左右、内外、男女、阴晴、寒热、动静、明暗 、刚柔、结构与功能、滋润与干燥、蒸腾气化与凝聚成形等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高度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事物之间、事物内部)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交感: 阴阳二气永恒运动 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使对立的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 2、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制约消长,动态平衡。 对立制约是事物协调平衡必须条件之一。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互根互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根互用是事物生生不息和相互转化的源泉。 4、阴阳的消长平衡: 制约互根,彼此消长, 蕴涵生机, 动态平衡。 消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平衡是事物协调正常的保证。 5、阴阳的相互转化: 条件具备,阴阳转化 量变质变,变化观点。(自然规律、人为)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以动态变化的观点观 察分析事物,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二)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结构功能、形神、升清降浊,吸收排泄、心跳、呼吸、气化成形、睡眠觉醒等等。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就是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受到破坏。 (1)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热象(体温、五心、二便) 阳胜则阴病:津液受损。 阴胜则寒:寒象(体温、手足、二便) 阴胜则阳病:阳气功能受损。 (2)阴阳偏虚: 阳虚则寒:寒象 阴虚则热:热象 (3)阴阳转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用于疾病的治疗: * *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古人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深刻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虽然看似简单,机械,但是充满智慧,也很解决问题,毕竟看到并且捕捉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分清阴阳 抓住本质 执简御繁 色泽、声息、脉象、二便等等 (1)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益其不足。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补阴配阳,补阳配阴。 (2)归纳 药物 性能:寒热温凉(四气) 酸苦甘辛咸(五味) 升降沉浮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