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的开题报告.docx
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小麦纹枯病抗性QTL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小麦(Triticumaestivum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小麦纹枯病(FHB)成为了世界各地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FHB病原菌通过收获后在小麦籽粒上繁殖,导致毒素累积,进而影响小麦的品质和健康,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探究小麦对FHB的抗性机制和筛选抗FHB品种对保障小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FHB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和分析,并初步探究其遗传机制,为小麦FHB抗性的分子机制和基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
(1)构建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
利用单粒子代谢物测序技术对父本Niavt14和母本徐州25进行SNP标记测序,根据SNP分布等性状,筛选合适的材料作为父母本,并分别进行杂交,形成F1代。将F1代进行自交形成F2、F3、F4代。通过纯合筛选,筛选出多个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
(2)FHB抗性表型测定
将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种植在FHB易感区域,控制水分和温度条件,收获后对籽粒进行FHB抗性表型测定。
(3)分子标记鉴定
收获后,对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DNA提取及PCR扩增。利用SNP分子标记对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和遗传分析。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解析小麦对FHB的抗性机制和分子基础,为小麦的抗病育种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本研究所构建的Niavt14徐州25重组自交系群体,也可用于探究小麦其他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