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目前必须解决几个根本问题。
一、改革考试制度
自从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考试择优升级入学、检测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状况这本无可非议。但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念影响,人们普遍把高考与考生的荣辱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样也就把升学率作为评估教师和学校好差优劣的唯一标准。高考在人们心目中份量如此之重,自然而然就成了教育教学的杠杆,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学校就怎么教,高考对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可谓大焉。这种导向如稍有偏差,将会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直接作用于高中教学,而且也波及到整个基础教育。
而我们的高考制度恰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语文高考,其弊端则更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考查,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检测,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
(2)一张考卷定成绩,考试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
(3)大量采用标准化试题,忽视了汉字的多义性、模糊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无法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
(4)考试内容过碎、过难、过偏,即使是专门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大学教授也很难考出高分。
高考存在的这些弊端,长期以来,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误导,使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在:
(1)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这些语文知识,许多是概念性的名词术语,它既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没有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只能用于应付考试;
(2)只注重字、词、句、篇的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培养、情感美感的熏陶、行为习惯养成;
(3)语言文字训练,割裂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只注重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而忽视了听话、说话训练,从而影响了语文训练的整体效果;
(4)为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教师常常人为地增加作业训练量,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书面练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观察体验周围的世界;
(5)课文分析不能从整体把握,肢解词句,割裂情感,断章取义,字词句训练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语文课上成语法修辞课,使本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阅读课变得索然无味;
(6)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机械训练的机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钱梦龙先生曾慨叹说:“现在语文课内教的一些东西,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基本上不起作用。”因为“当前不少教师处处注意与考试对口,而现在某些颇为风行的试题模式又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除了用于对付考试外,实际上都是些基本无用的‘应试语文’。”(见《人民教育》1997年第2期《飞红点翠写春光——访特级教师钱梦龙》)考试制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一日不改,语文教学的各项改革只能是无源之水,没有生命,语文素质教育也只能是半途而废。
当然要建立完善的考试制度和相应的一套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艰巨的工程,需要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并进行必要的实验。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具体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语文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听说、说话能力的考查;
(2)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情感和美感以及知识积累等;
(3)试题的解答要能反映学生思维的过程,尽量减少或取消判断选择题;使学生能拓宽思路,多向思维;
(4)考试范围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准,试题不宜过偏、过难;
(5)考试形式多样化,语文考试除笔试外,应该增加试;
(6)要减少平时考试次数,每次考试都要力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平时成绩可以通过一定方法加以量化,作为升级或高考的附加分或参考分;
(7)平时考查可用等级制度代替百分制,重在鼓励,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精神压力。
二、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
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正确地提出语文教学任务、正确选择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就以《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来说,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深刻的程度。那么为什么语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