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抗原与抗体-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五)抗体的功能 1.与特异性抗原结合 一种抗体只能与其相应的抗原呈特异性结合,这就是抗体与其他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正常球蛋白的根本区别。 2.激活补体 抗体只有和抗原结合后,才具有激活补体的作用。激活补体引起了靶细胞的一系列反应,导致细胞溶解或死亡。 * 3.组织结合 具有与组织结合的Ig只有IgE。IgE能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靶细胞通过Fc段结合。当特异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结合在肥大细胞的IgE与抗原形成复合物,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型变态反应。 * 4.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能促进细菌颗粒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 5.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靶细胞与IgG的Fab端结合,然后IgG的Fc端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形成靶细胞—IgG—杀伤细胞大的复合物,这时杀伤细胞可使靶细胞内的成分漏出,裂解而死亡,称为ADCC。 * 抗原与抗体 第一节 抗原 第二节 抗体 * 第一节 抗原 抗原(Ag)是指凡能刺激机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2)反应原性 指抗原分子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动物免疫血清等。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时,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简单半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出现沉淀反应,但可用沉淀抑制反应显现。如酒石酸、甲苯酸等低分子化合物。 复合半抗原:与抗体结合即可出现可见沉淀物。 * 二、构成完全抗原的条件 1.异物性 亲缘关系越远的物质,免疫原性越强;自身物质可以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1、异种抗原(异种动物之间的物质) 2、同种异体抗原(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的物质) 3、自身抗原。 * 自身抗原: (1)自身物质结构、成分改变后成为“自身 抗原”; (2)机体免疫识别功能紊乱; (3)自身也有一些“隐蔽抗原”——眼球晶状 体蛋白、精子蛋白、甲状腺蛋白等. * 2.大分子胶体性 (1)通常相对分子量在10000以上,分子量越大、颗粒越大,表面抗原决定簇就越多,化学结构也愈稳定; (2)大分子的胶状物质,不易被机体破坏或排除,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有利于持续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 3.化学组成、结构复杂 明胶蛋白分子量10万Da,但免疫原性差—因是直链AA组成。胰岛素只有5734Da,但免疫原性好—因组成、结构复杂。 凡含有苯环、杂环AA和糖的蛋白,结构都较复杂,免疫原性好 。 *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性 1、抗原的特异性: 一种抗原物质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发生反应,称为抗原的特异性,或称专一性、针对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具有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所决定的。这些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部位,每个抗原分子的决定簇数量不等:分子量大,决定簇多;分子量小,决定簇少。抗原的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 * 2、抗原的交叉性: 交叉抗原:不同抗原物质之间可能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簇,这些共有的抗原组成或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 交叉反应: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物质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一种抗原可以与另一种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之间相互发生结合反应。 * 临床上有一些交叉反应引起的疾病,如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微生物蛋白上有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共同抗原,反复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不同微生物之间也可存在共同的抗原成分,在血清学诊断中会出现交叉反应,从而造成判断上的混乱,应该加以注意。 * * 四、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 1、完全抗原 指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例如,细菌、病毒等。 2、不完全抗原 指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亦称为半抗原。 * 半抗原 + 载体 抗体 B T 完全抗原 B B B T * (二)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