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大精品课程 印度的哲学》.pdf

发布:2015-10-16约6.83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讲 上次我们讲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西方。西方哲学丰富,然而可以 归结为一句话: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柏拉图综合总结开始,逻各斯的概念得到 了不断发展:中世纪与基督教的思想结合而出现“道成肉身”的理论;经文艺 复兴完成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之后,由笛卡儿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进程; 此后经验论和唯理论互相辩论,康德完成了批判的总结,至黑格尔逻各斯中心 主义发展到了高峰;黑格尔之后,出现了现代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 由此看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不断出现危机,而由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 我们上次讲了,康德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我能够知道什么; 二、我应该做什么;三、我能期望什么。第一个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个 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第三个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 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只要人类永远在进行哲学思考,这些问题就会 不断地得到新的回答,但是永远没有标准的答案,这就是哲学。 今天,我们来观看另外一个哲学的景观,这就是印度哲学。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哲学还是有很深的了解的。我们知道,佛教从印度传来之 后,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古时候中国人的心目中,印度就 是西方极乐世界所在地。佛教在中国传播了 1000 多年,到了近现代,印度跟 中国一样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所以大家的眼睛都盯 住了西方,这个西方可就不是印度了——以前我们把印度当成极乐世界,现在 我们把欧美当成极乐世界,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英美。结果,到了现在,中国 人对于欧美这个西方是知之甚详,而对于我们的近邻印度却了解甚少。印度是 怎么回事?闹不清。 可是印度实实在在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轴心期产生哲学的地方,全世界也 就是希腊,中国和印度。所以我们不能不了解印度。此外,我们也不要把印度 的哲学仅仅归结为一个佛教,它的面貌可是多姿多彩。我们如果了解了印度哲 学的概貌,不仅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哲学不能用一个 普遍的概念来到处套用,到处套用一个普遍定义的不是哲学。 轴心期产生的哲学都有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而正是这些背景 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哲学传统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我们今天就专门来讲讲印 度的正统哲学,下一节课就专门讲讲印度的佛教。 印度的历史非常长,文化传统悠久,然而印度人很奇怪,他们的历史观念不 强。印度古代的事情很多是无法连成一气的,模糊不可考证,印度人自己也不 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号称 5000 年,简单说,就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七雄,然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皇中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养殖家畜、 神农氏发展农业生产,这个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到了五帝之中的黄帝,他 提倡蚕桑舟车,接下来炎帝、帝喾,然后就是最为重要的尧舜,这样中国的文 化就形成了。之后就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商周,三王。可以说, 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这部历史,是熟悉的不得了。然而印度根本就不像我们中 国,他们的历史年代混乱,只能通过考古,后来的研究才能知道一些。印度的 有些历史,还必须通过中国的记载。例如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写了一本《大唐 西域记》,按照中国人自己记载历史的方法,粗枝大叶地记载了一些印度公元 7 世纪以前的历史,这些就成为了现在研究印度历史很重要的史料。就印度这 样一个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却有一个很独特的源流,那就是宗教观念。印度 的哲学,没有不带宗教性的。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虽然印度的哲学带有很 强的神秘性,然而它还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下面就来讲讲。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耦合”。公元前 2000 年- 公元前 1300 年的时候,来自于西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把印度的土著达罗 毗荼人变成奴隶,并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土著文化,而另外创建了一套宗教的系 统,这就是吠陀宗教,所以吠陀宗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不是印度原来具有的 文化传统,印度原有的传统已经中断了,这是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的地方。 “吠陀”按照印度的古义,是指一种很神秘的知识,包括祭神的仪式、颂歌、 咒语等等。这样一种宗教具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大自然很多现象在吠陀宗教中 都有体现;然而各种神上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主神,就是梵天。吠陀的宗教,是 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相耦合的。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成为了高级种 姓,原来印度的黑色、棕色土著达罗毗荼人,就成为了低等种姓。这种种姓制 度完全按照人的肤色来区分,“种姓”的梵文词汇“瓦尔那”,实际上就是 “颜色”或“品质”的意思。雅利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