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评估与围手术期血液保护2012.07.05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使用原则: 促进的止血药物:立止血、止血敏等 麻醉后,手术开始前。 抗纤溶药物:止血环酸、氨基己酸等。 手术开始后。 用量要足。 不主张术后使用,避免血栓形成。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控制性降压: 临床上常用的血液保护技术之一,通常是指利用药物和麻醉技术使机体的动脉血压下降并控制在一定水平(生理允许范围内),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避免输注异体血或使输血量降低。 足够的麻醉深度和控制性低血压可减少失血30%。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4.自体输血技术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1)术前自体采血储备(贮存式自体输血) 2)术中急性血液稀释(稀释式自体输血) 3)术中血液回收(回收式自体输血) 1)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病人自身的血液在血库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病人Hb110g/L或HCT33%。 手术前1-14天采集血液。 每次不超过500ml,采血间隔不少于5天。 采血前可给病人铁剂、Vc、B12及叶酸。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适应症: * 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规定只要术前Hb≥110g/L,Hct≥0.33的患者均可应用 * 常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血管外科手术,心脏外科手术或胸外科手术 * 无年龄及体重限制,无并发症的孕妇也可应用(但不建议常规应用) * 儿科患者在对其身体状况充分评价及采血量作出适当调整后可进行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禁忌证: * 并发细菌感染及存在细菌毒血症的患者 * 主动脉狭窄者 * 不稳定型心绞痛者 * 癫痫发作活动期患者 * 最近6个月曾出现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患者 * 有术前未治愈的明显心肺疾病者 * 重度左主冠状动脉疾病患者 * 发绀型心脏病患者 * 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2)稀释式自体输血: 稀释式自体输血指手术过程中病人经麻醉后预先采集一定量血液,同时输以晶体和/或胶体溶液以维持血容量大致正常,待术后再将预采的血液回输该病人。应用这种方法,手术中流失的是稀释血,可以减少红细胞的损失;血液稀释后同时降低时血液粘滞度,改善了手术时微循环灌注,增加了组织O2的摄取。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在麻醉后放血10~15ml/Kg,同时以2~3倍的晶体液/胶体液进行补充置换,术终前再将病人放出的自体血回输。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 在麻醉后不放血,但输入较大量晶体液/胶体液(20~25ml/Kg)扩容20~30%,增加病人对失血的储备能力。 急性超容血液稀释: 在麻醉后采血(30%血容量,21ml/Kg),输血浆代用品(60%血容量,42ml/Kg),维持Hct 20%~25%,术终前再将病人放出的自体血回输。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急性等容稀释 (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ANH) ANH是有效和最经济的自体输血方法——常用 麻醉后手术前采集自身血。可以直接采集全血,也可通过专用设备单采红细胞。 采血的同时输入等量胶体液或3倍晶体液或不同比例的晶胶混合液。 稀释过程中保持血容量基本恒定,术中血液有形成分丢失减少。 室温保存,术终在手术室内将自体血反顺序回输。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漫漫人生路,我想如果我能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不断挑战极限,并尽我所能努力做好。这样的话,即使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也能坦然地告诉别人 东莞市塘厦医院 输血前评估及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检验科 付 昕 2012-07-05 一、输血前评估 目的 输血前评估就是医生对患者输血治疗的利弊进行权衡。 输血前评估 要不要输血? 什么时候? 输什么成分血? 输多少血?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血的定义: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于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却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疾病。 原则 : 该输的血及时输, 无适应证的血绝对不输, 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 输血前评估 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 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输血前评估 在决定输血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 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2.能否减少出血或解除病因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 3.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4.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
显示全部